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终端 > 互联网电视 >

绕开IPTV 广电热议OTT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2-27 23:18 
核心提示:熊飞告诉本报记者,“从长期来看,现有的IPTV业务是传统业务的一种,其与数字电视等类似,在OTT模式的冲击下,其将自身进行升级向OTT模式靠拢,传统的管道式视频模式是要被取代的。”

OTT(over the top),一个陌生的技术名词正在成为广电内部论坛讨论的焦点话题。

2月24日,广电总局科技司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OTT终端数量2011年底已经超过IPTV用户数量,而在用户规模2012年底超过3000万后,广电将与OTT全产业链的企业一同推广OTT的付费商业模式,除了互联网视频,还包括游戏、电视商务等新业务。

与传统电视和IPTV等视频服务不同,所谓OTT就是将用户需求体验放在最高位置,而非以往的以管道传输为主导的视频服务模式。广电总局内部在去年10月通过“181号文”扶正互联网电视和机顶盒产业后,正希望能在绕开电信运营商的情况下,培育出一个可以与IPTV对抗的新产业来。

中广研究分析师熊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在三网融合试点扩容和全面推广的拉动下,电信运营商与CNTV、百视通合作的IPTV业务,未来3-5年依然是国内互联网视频领域最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国外已经找到互动性更好的OTT模式。”

从封堵到主导

“对于广电来说,OTT模式是可控的,而且是将电信运营商排除在外”

中广研究的调研报告指出,到2011年底国内互联网电视的终端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400万,加上300多万的互联网电视机顶盒,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国内互联网电视的用户数量就超过了发展已经6年的IPTV的用户(2011年底1350万)数量。

显然OTT产业正在成为IPTV产业用户争夺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国内很多人将OTT简单理解为互联网电视或者是智能电视,其实在国外OTT是互联网视频产业的统称,包括HULU、谷歌、亚马逊等推出的互联网视频,甚至苹果即将退出的基于APP store的iTV都属于OTT模式的范畴,其已经取得了很成熟的商业模式。”广电行业专家包冉2月23日如是表示。

然而由于特殊的国情,目前以互动为主要特点的OTT模式在国内的落地模式只限于在2009年开始出现的互联网电视上。而且按照广电总局的要求,互联网电视的内容牌照和播控平台由“广电系”的7家内容集成商获得,具体来说就是CNTV、百视通、杭州华数、南广传媒、湖南广电,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不仅互联网电视的制造商需要跟这7家牌照商合作采购他们提供的安全可供的“节目包”,一些民营视频网站要想将其内容延伸到电视屏幕上,也需要与这7家牌照商合作,乐视与CNTV、PPTV与杭州华数等都达成了合作协议。

然而互联网电视以及2011年升级后的采用谷歌Android平台的智能电视,一直是广电总局传媒司的监管重点。

2011年10月28日广电总局发布的181号文件 《关于印发“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的通知》,给此前一直处于地下的互联网机顶盒产业松绑。这让OTT模式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全球知名调查机构Digital TV Research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数据里预测,中国互联网电视的收入将从2010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3.8亿美元,收入增长27倍,互联网电视用户数也将过亿。而2012年互联网电视的用户增长有望超过千万。

熊飞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广电来说,OTT模式是可控的,而且是将电信运营商排除在外的一种模式。”广电总局发布的181号文件规定,互联网电视集成机构应当建立互联网电视独立的用户管理、计费认证体系,不得与传输网络运营商合作进行互联网电视业务的用户管理、计费认证工作。

商业模式模糊

“OTT在国外的风生水起,是建立在版权方有利、用户付费的产业前提上”

虽然以互联网电视为形式的OTT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用户规模,但是与IPTV形成的付费商业模式不同,目前国内互联网电视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两种,一是牌照商向互联网一体机、机顶盒等厂商提供节目包获得一次性收入,二是整机厂商出售获得的收益。

对此,广电专家、流媒体网主编张彦翔表示,“OTT在国外的风生水起,是建立在版权方有利、用户付费的良性产业环境前提之上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自我造血能力才能推进整个产业链的有效发展。而中国的OTT只有其表,在产品方面的创新不能掩饰整个产业链无利可图的苍白。”

OTT模式在中国遭遇的商业模式困境是客观存在的,在目前的终端产品模式中,利润集中在终端销售环节,其他环节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服务性收入。虽然也有依靠VC投资支撑的网站模式,依托OTT的概念及所铺设的用户群谋划商业大饼,借助后续股市上的投资输血维系生存,但是这种模式目前还难以成为主流。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在形成几千万的用户规模后,互联网电视能否取代IPTV目前在互联网视频领域的主导地位,仍是广电内部争议的焦点。

熊飞告诉本报记者,“从长期来看,现有的IPTV业务是传统业务的一种,其与数字电视等类似,在OTT模式的冲击下,其将自身进行升级向OTT模式靠拢,传统的管道式视频模式是要被取代的。”

而张彦翔则指出,从产业的现状来看,互动电视、IPTV和OTT之间存在着共存的空间。其中IPTV更多注重于家庭用户,而OTT尤其是机顶盒模式,则会更倾向于单身和租房一族。

他还指出,“IPTV和OTT之间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互联网是产业发展的趋势,IPTV也将沿着这一轨迹向下一代演进,并在其中融入更多的互联网元素,形成新的进化。”

对此杭州华数有关人士也表示,“电视行业正在面临着全行业的升级转型,全世界的电视内容商、电视运营商都在积极应对互联网电视(OTT)时代的到来。电信运营商的视频战略应该跟进电视行业的演进,对OTT未雨绸缪。”

张彦翔就指出,“其实国内的OTT也可能走向第三种模式,那就是和电信运营商合作,以IPTV的商业模式加上互联网电视的内容、产品创新,以互联网电视之名行IPTV之实。”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