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步入“傍大款”时代(2)
拒绝“傍大款”的理想主义,看上去骨气刚强,却经不起现实磨砺,国内打车软件鼻祖摇摇招车就生动的演绎出了一则悲剧性的案例——作为中国最早进入移动打车行业的应用,摇摇招车一度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还曾入围北京市首批与出租车统一电召平台对接的名单。不过,当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分别傍上腾讯和阿里两位大款开始大玩补贴烧钱活动,摇摇招车很快倍感吃力,市场份额一泻千里,时至今日,摇摇招车基本已经停掉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业务,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就从扶摇千里的风光转为摇摇欲坠的窘迫。
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傍大款”现象,也存在着相似的自保情结,但是萌生自保念头的,却往往是大款那一方。
如果Google没有收购Android,它可能早已被移动互联网抛下,当Facebook收购Instagram时,实际上是在消灭一个未来的强大对手,雅虎选择收购Tumblr,更是希望借此打造年轻化的品牌形象,与其说这些创业团队是在“傍大款”,不如说它们处于距离颠覆大款只差一步的位置,遭遇到了大款的招安。
由于身居全球创新的中心区域,硅谷的创业团队其实大多并无可以参照的目标,他们在车库里鼓捣出来的玩意,是巨头们难以事先预测并提前布防的。Snapchat就是一个例子,在Facebook将社交网络推向极致的时候,谁也没能料到将自毁信息的需求成为了隐私争议下的用户新宠,Google、Facebook等既无法放弃自己建立在信息储存基础上的生意,又恐惧Snapchat会颠覆掉用户的社交习惯,所以纷纷提出收购请求,目前还未得到Snapchat的接受。
被誉为“硅谷创业教父”的PaulGraham创办了初创企业孵化器YCombinator,从2005年至今,在YCombinator参与过的项目中,估值或售价超过4000万美元的已经超过42个,其中不乏Dropbox、Airbnb、Heroku、Reddit、Justin.tv等明星公司。在PaulGraham看来,技术门槛是互联网创业能够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一个新开的理发店或者餐馆从来不会被定性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但是一家科技公司很有可能就是。”
PaulGraham通过YCombinator帮助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创业者寻找投资,同时也寻找商业合伙人,因为多数编程出身的创业者虽然懂得如何在创意和技术中间搭建连接,却不善于在产品以外的市场上阵吆喝。所以PaulGraham竭力维护一个由创业者、投资者和收购者三方参与的生态系统:创业者专注于产品优化和用户增长,投资者用资金和人脉帮助创业者解决“水电煤”的问题,最终由那些感到被创业项目入侵的收购者——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公司出钱收购,“就算收购者没有被创业公司威胁到,它们通常也不愿竞争对手先于自己出手,所以在收购价格上或许也会存在一些泡沫,而这对创业者的物质激励和对投资者的回报率提升都是有利的。”
除此之外,人才收购也是美国互联网“傍大款”现象中的重要因素。Google曾在2013年耗资一亿美元收购了跨平台即时聊天服务公司Meebo,却在收购完成后的短短数月内就关闭了这项产品,Meebo的团队被转到Google+的项目上。更早的时候,Google还收购过一家软件公司GreenBorder,而正是GreenBorder的工程师团队帮助Google开发出了浏览器产品Chrome。这种故事的发生,一般建立在创业项目高低不就、正常的人才招聘又无法打动创业团队放弃股权“弃暗投明”的背景当中,此时,大款公司象征性的掏点钱,让创业项目的早期投资者能够在获得一定的回报后安然退出,同时解放创业团队的桎梏,人尽其才为己所用。
当然,“傍大款”也并非平步青云高枕无忧的“通往幸福之路”,当小团队的创业自由遇上大公司的成熟体制并被吸收和覆盖,水土不服是最为常见的导火索。最典型的案例是素有“创业公司杀手”之称的雅虎,其收购史简直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大部分的收购产品要么因为运营不良而遭到关闭,要么被以远低于收购时的价格转手出售,主因莫过于雅虎的官僚化管理使得跟随收购项目一起加入雅虎的原始团队大为不满且纷纷辞职流失,雅虎内部又缺乏足以驾驭这些新晋项目的人才,以致于公众产生了“谁被雅虎收购谁就等着完蛋”的印象。
所以,在被媒体问及为何在“傍大款”的选项上委身腾讯而非其他巨头时,大众点评网CEO张涛称腾讯不追求绝对控股的开放心态令大众点评网的管理层最终心动,即使接受了腾讯的投资,大众点评网仍然能够保持独立的发展并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又一种相对平衡的妥协,搜狗、京东找上腾讯,也是有着相仿的初衷。或许是因为捏有微信这张“船票”才使腾讯得以如此从容,相比之下,百度和阿里两位大款则更为焦虑,前者对于91无线、糯米,后者对于中国万网、CNZZ等收购而来的资产都表现出了急于融合的动作。
“傍大款”现象的日趋普及,也间接表明互联网正由蛮荒搏杀的农业文明升级为了资本角逐的商业文明,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未来可能举步维艰,选择阵营将是创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两个互联网大国已经开始相互碰撞和交错——微信在美国开设了海外办公室,Facebook也从未停止寻找能够助其入华的合作伙伴——待到这张足够大的棋局上集齐了全部的重磅玩家,最为精彩的合纵连横才真正开始。
(责任编辑:韩杰)-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