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顿悟和ofo的见机
2016年9月26日,ofo抢在摩拜久已疯传的C轮之前拿到了滴滴数千万美元融资,这意味着它终于要驶出校园,在普罗大众中一显身手了,而滴滴在共享单车风口中的厚此薄彼,则另有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战略考量。
滴滴手里有多少资源一直是个谜。
2012年程维创立滴滴时,起动资金只有支付宝同事—花名老聃的王刚提供的70万人民币,几年来却如《星际迷航》里命硬的“旅行者六号”,不断学习,不断进化,不断逆袭,终于变身吞掉Uber中国的吸金怪兽。
粗略算来,滴滴前后融资几近130亿美元,除去减记的近30亿美元亏损,3亿美元的外部投资,6000人的员工团队以及技术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大量烧钱,账面现金虽不如滴滴自己公布的105亿美元那么吓人,但至少也有60亿美元之谱。
然而,滴滴在投资上却极为保守。
程维多年来信奉的经营哲学就是依托需求平行扩张产品线,一路杀伐,攻城拔寨,期待的是考拉班车那样身心俱疲后的献身,或是快的、Uber的化敌为友,几年来真正值得一提的投资只有3笔:控股GrabTaxi、Lyft和Ola, 5000万美元联手饿了么以及通过香港子公司在上海设立汽车金融试验田—众富融资租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滴滴看好共享单车,为什么不在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企业服务、租车之后开出第10条产品线,而是选择投资ofo呢?
因为滴滴有一个判断!
从模式上说,当年的Uber和如今的滴滴都是顺着两条思路开疆拓土,Car sharing(共享) 和Ride Sharing(共乘),后者起源于美国的carpools传统,被Lyft和Uber用互联网发扬光大,它也是交通部新政中特别被授予“豁免权”的创新。滴滴曾对此寄予厚望,在去年中期普华永道出具的报告中,滴滴明确希望拼车预期营收占据30%的份额,但由于拼车被官方限定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半公益性质,平台运营方并没有创造商业价值的空间,为维持活跃度反而要不断投入补贴。
而在Car sharing中,最大的门槛是人。Uber和滴滴已经证明了带司机共享的可行和成功,相比之下,推崇单纯共享车辆,不参与服务环节的RelayRides(已更名Turo)、Getaround及其中国门徒PP租车等却深陷困境,说明作为重资产的汽车,C2C免司机共享的时机还不成熟,滴滴最近起动的租车业务也破例参与了线下运营。
爆红的共享单车是个机会,自行车共享的门槛更低,用户接受度和尝鲜度更高,单车成本已经被摩拜控制在2600元左右,ofo更是低至200元,资产风险大大降低,在国内外都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这使得共享单车有可能先于汽车共享完善起来。(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