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电子商务 >

P2P该不该被救助

来源:法治周末报 作者:陈文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8-08-03 10:36 
核心提示: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个体网络借贷平台上发生的直接借贷行为属于民间借贷范畴,受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按照国内的这一界定,P2P似乎并

自6月中旬P2P退出潮频现以来,市场人士多番呼吁P2P救市,但监管机构并未有实际行动落地。

在回答该不该救助P2P之前,需要回答的是P2P应不应该受到监管;只有应该受到监管,才存在监管救助一说。目前的P2P救助困境在于P2P并非被监管对象,缺乏足够的监管救助动机。

存在监管必要

美国的P2P受到监管,原因在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P2P债权凭证界定为债券性质,对P2P的监管也参考投行的监管思路。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个体网络借贷平台上发生的直接借贷行为属于民间借贷范畴,受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按照国内的这一界定,P2P似乎并不该受到监管,因为其业务纯粹属于民间借贷撮合。

但对于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思路,为P2P监管的可行性提供了启发。商业银行受到监管,是因为吸收了公众存款,而公众存款存在存款人挤兑风险,这是银行受监管的重要依据。从只贷不存的小贷公司的性质看,资金不涉众,不存在存款人挤兑风险。因此,诸如世界银行扶贫小组这样的组织在2010年之前出具的全球小贷监管建言报告中,一直坚信小贷公司监管缺乏依据,但在2010年后则有所松口,认为借款人的“挤兑”风险可能是小贷公司应该受到监管的潜在原因。所谓借款人“挤兑”风险,就是大量借款人预期小贷公司存在倒闭风险而选择策略性违约,促使小贷公司真实倒闭;而小贷公司的倒闭使得大量真正需要贷款的弱势群体告贷无门,损害普惠金融的发展。

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素使得P2P存在监管的必要:第一,类似于传统小贷公司的借款人“挤兑”问题,当下P2P平台就面临这一困局,部分借款人预期平台出现问题,而选择策略性不予还款;第二,则存在投资人利益保障问题,尽管P2P做的是民间借贷撮合,但平台参与了借款人的获客、风控以及催收等各个环节,在民间借贷行为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投资人利益维系于平台的良好运营。从普惠金融相应主体(借款人、投资人)的利益维护角度看,P2P的监管存在一定的依据。

规范引导降低风险

目前,国内P2P的余额大约在1.2万亿元左右,但由于大量资产做的是小微企业、个人借款人周转贷款,行业年成交额则在约5万亿元体量,P2P显然已经成为中国普惠金融市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下的P2P退出潮充分暴露了P2P行业目前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部分风险需要在完善监管和行业自律框架设计下予以重视,部分风险则可以在进一步推动P2P完善自身定位时消除。从风险实质和危机程度看,当下的网贷市场还并不真正需要监管救助,但在监管政策落地前,需要有相关措施予以规范引导。这种引导有望大幅提升行业的社会价值,降低其社会风险。(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