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类余额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日推出“类余额宝”产品,这被业界视为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还击。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此举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各款银行“类余额宝”产品的本质均为引导客户购买货币基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客户,但也会导致银行活期存款的流失和资金成本压力的提高。就积极的意义而言,这促使银行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到来做准备,客户也看到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积极应变的态度。
受困存款流失
对于“类余额宝”产品,商业银行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就职于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的吴熙直言:“如果要做余额宝、理财通那样的产品,银行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但考虑到资金成本、存贷比考核压力,银行的动力就不足了,否则也不会直到最近才推出。我们曾经做过测算,活期存款利率每提高1个基点,银行利润就会损失好几亿元。”吴熙所在的银行尚未推出“类余额宝”产品,但他觉得,如果别家都有了,我们推出也是早晚的事。
多位银行业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银行版“类余额宝”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银行通过这些产品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抗,虽然有助于留住客户,但也抬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储蓄存款资金流入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再以协议存款的形式将资金借给银行,虽然资金仍在银行体系内,但成本显然比单纯的储蓄存款高得多。
存款流失已成为令银行头疼的严重问题。去年12月,平安银行旗下的理财产品“平安盈”悄然上线,首期合作方为南方基金,投资标的为南方现金增利货币基金。知情人士透露,该产品一直保持低调姿态,其规模至今仍不大。建设银行相关人士透露,该行从去年底开始设计“T+0”产品,但由于种种因素,最后计划不得不搁置。
民生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邹恒超指出,银行“类余额宝”产品的低调情有可原,越高调,则流失的活期存款可能越多,银行面临的存贷比考核压力就越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银行“类余额宝”产品在更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一个银行主动转型的信号。“无论产品规模大小,现在银行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产品,客户对银行的看法就有所改变。”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均选择与自己旗下的基金子公司合作,这意味着存款流出后仍可能回流银行。只要客户留在了银行体系内,就会选择银行的其他业务,而如果客户去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资金和客户都可能流失。
加大银行成本压力
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类余额宝”产品的诞生,可以视为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加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提前做准备。商业银行已进入高成本时代,银行享受高净息差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无论是银行“类余额宝”还是余额宝,都会分流银行存款,但绝大部分资金最终会以同业存款等形式回流到银行体系之内。换言之,银行资金并没有流出银行体系,只是在银行体系内部发生了资金科目上的转移。“余额宝的确吸收了投资者的一部分储蓄存款,但最终其资金依然转投银行间市场,实际资金还是在银行账户上,只是资金的科目从居民储蓄存款转化成了同业存款。”
业内人士直言,虽然资金只是在银行内部的两个科目中进行了转移,但直接带来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对于银行而言,负债结构的调整确实意味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活期存款利率较低。转化成同业存款之后,其价格遵循市场化规则,利率水平大幅提升。”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表示,对于拥有基金公司的商业银行来说,尽管通过与旗下基金公司合作推出银行版“类余额宝”,可以将存款保留在本银行体系内,稳定存款,但市场竞争同样会使其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中国银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后,对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银行资金成本的刚性上升会进一步推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过去三年,企业和居民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比重从50.23%下降到39.23%,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照此速度,今后每年将有2.5-3万亿元活期存款转向高收益理财产品,保守估计商业银行每年将因此增加1000-2000亿元负债成本,占去年银行业新增净利润的70%。”(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