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拟贷款融资15亿美元 受迫资金压力或加速上市
除了争议不休的企业文化,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及股权结构也是业界辩论的重头话题之一。
5月18日,一则华为将融资15亿美元的消息再次将其抛入聚光灯下。据报道,约有10家银行正在竞标华为融资案。消息传来,融资起因、资金投向及是否会考虑上市融资等话题再次在业界热议,记者就此相关问题致电华为公司相关人士,但对方称:“短期内无法对此做出回复。”
“资金紧张肯定是融资的主因,但主要还是与后期战略转型有密切的联系。华为原来专注商业,并不进军服务领域,但自去年推出云计算以来,隐现变身TMT(泛指电信、IT及移动互联网等行业)服务商的势头。”资深通信观察家毛启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
融资备战战略转型
在华为2010年报总裁致辞一页中,任正非对行业的远景总结道:电信行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半联结宽带与数字化将获得巨大的产业发展机会。对于任正非所述的产业机会,有业内人士认为,具体表现即是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
2010年12月8日,华为在北京正式发布云计算战略及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华为云计算战略包括3个方面:构建云计算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效率提升和节能环保;推动业务与应用云化,促进各个行业应用向云计算迁移;开放合作,构筑共赢生态链。
“华为对云计算的推动力度很大,企业或将因此转型,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会延展至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对资金的需求力度很大。而现下华为的业务利润不是很理想,融资是为了后期业务发展做准备”,对于参与融资的银行,毛启盈分析,“四大行肯定有份。”
对于此次选择贷款方式融资,易观国际观察家于斌认为,“贷款比用股份换合算,如果是在海外融资,则贷款利率2%还不到,我国现在通胀5%,借的多赚的也多。当然外资也不是慈善家,他们5年后通过人民币的升值应该可以赚至少30%。应该是双赢的方案。”
三种融资手法并举
从过往资料来看,华为融资常用的是三种方式:出售旗下产品线股权、贷款、内部融资。
三种融资方法中,将旗下资产“养大”再出售的方式一直是华为的重要融资手段,2001年,华为7.8亿美金出售电源和机房监控业务给爱默生;2005年,华为8亿美元出售H3C企业网和数据通信业务给3com。2008年,华为曾计划将终端业务进行出售,但当时因金融危机等因素最终未能兑现。但在该年年底,华为启动了新一轮的内部员工融资。
由于在创办初期民营企业融资很难,华为采用了全员持股的方式融资,上世纪90年代末,华为启动员工持股计划,每股价格1元。从2001年开始,华为实行期权改革,改革完成后,员工获得的股票转化为虚拟受限股,即所谓的“期权”。员工基于股东的定位,能够上下一心同时吸引人才。按照华为的惯例,员工如果离开华为,则要卖出手中所持股票,收购价与当初的购买价一致。
然而,全员持股的弊端是,任正非持股比例被稀释,一但上市,控股局面势必出现动摇。2009年华为年报显示,深圳市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持有公司股份98.58%,而任正非仅持股1.42%。
除此之外,华为将应收账款提前变现的融资手段也曾为公司带来大笔资金。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华为与国家开发银行曾签订过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国开行在未来5年,向华为提供合计10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
或海内外同步上市
在上述三种融资手法的支撑下,华为的资金还算无忧,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海外市场的运营商面临资金压力很大,为了节约成本只得选择缩减开支,同时,电信行业巨头们也纷纷采取低价战略,华为的低价优势变得微弱。
作为立足国际市场的企业,北美市场一直是华为市场攻坚战里的“硬骨头”,对此,华为曾尝试各种方式介入市场,例如通过收购。然而2007年,华为收购美国3com的交易未能获得美国政府的审查程序。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美国在某些领域会刻意保护。这是华为此次收购折戟的重要原因之一。(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