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技术 >

隐形云带你认识一种新类型的云计算

来源:网界网 作者:秩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2-17 22:22 
核心提示:“云计算”这个词一定是有着某种魔力,而这是像ASP、OnDemand、SaaS和其所有其他的前身都不曾具备的。几乎所有的分析师和记者都在撰写博客和微博谈论它,还有大量的会议和展会,并且为此还出版了令人吃惊的大量书籍。

“云计算”这个词一定是有着某种魔力,而这是像ASP、OnDemand、SaaS和其所有其他的前身都不曾具备的。几乎所有的分析师和记者都在撰写博客和微博谈论它,还有大量的会议和展会,并且为此还出版了令人吃惊的大量书籍。

随着云计算的爆发式增长,如今云的类型也已不止一种。现在有公有云、私有云、社区云和混合云。除了这些类型之外,我们还可以再提出一个新的名 词,“隐形云”。恰如这一名称所揭示的,这是一个悄然的、看不见的、未被人注意到的云类型。本质上讲,隐形云所提供的服务是被商业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所 消费的,而且没有获得CIO和IT部门的允许或支持。

消费者也是商业人士

商业人士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受云计算的概念。他们可以立刻看到云所提供的应用和服务的价值。随着技术研发越来越容易,云所能提供的东西似乎是无限的,其中很多服务是非常令人难忘,可以平滑用户体验的。

当商业人士作为消费者享受这些精致的服务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将这些服务带到工作中来。例如像在线备份、项目管理、CRM、协作和社交网络等应用都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既然如此,还有哪位商业人士会继续使用IT部门给配发的古板而乏味的应用呢?

英联邦曾经对其政府部门的IT基础设施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在PC和服务器上有超过2500种未获支持的商业应用,例如MSAccess数据库、各种电子表格、定制化应用等等。而在这2500多种应用中,居然有500多种承担着关键任务,真让人难以置信。如果采用隐形云的话,那么这些应用或服务根本不可能被发现,除非用户自己向IT部门“坦白交代”。

它为什么是个问题,对谁来说是问题?

隐形云作为一种“众包”类型,听上去很像是可以减轻IT工作负载和积压任务的一种不错的途径。成千上万很有创意的小企业家都在提供各种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常常可以解决一些很细分的业务问题,而且对企业来说成本很少甚至是零成本。对IT部门来说,是应该把云计算当做一个盟友来对待,因为接受云计算会让他们显得可以对业务提供更多的支持;然而,隐形云似乎具有相反的效果。

缩小还是扩大业务-IT之间的裂痕

对于业务与IT之间的裂痕已经谈论得够多了。不幸的是,隐形云会让业务和IT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作为业务的一方,他们常常会抱怨企业的IT部 门缺乏灵活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但是从CIO的角度去看,你就能看到使用这些云服务的各种风险(运营的、法规遵从的和集成的)。

企业级系统的构建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而且通常都是关键任务应用,是要支持企业整体运营的。企业的IT部门之所以不能像某些机敏的新兴企业那 样迅速采用某些“令人着迷的”应用,其理由是站得住脚的。到目前为止,到底有多少“新型的”云服务商是真正企业就绪的呢?非常少。

这里的关键是,在你打算采用某个云应用之前,必须回答清楚一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企业多年来询问本地运行模式软件厂商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和云相关的问题。

然而大多数的企业用户在开始考虑采用云应用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去问清楚这些问题。

究竟会有什么样的风险?

由于隐形云的存在,企业正在让自身暴露于以下三种危险之前。

● 第一种危险是最为明显的,也是在媒体、博客和各种会议上争论不休的:那就是安全。在很多情况下,较为成熟和老练的云服务商(如 Salesforce.com)和企业内部的IT部门相比,会给你的数据带来更好的安全性。为什么?因为这正是他们所关注的地方,他们的收入就仰仗于超过 8万家客户的安全。

● 第二种危险是法规遵从风险。企业与客户签有什么样的合同,数据应存放在何处?企业的ISO质量认证和数据安全认证所依据的规则是否全员遵守?如果企业员工由于使用了某个云应用而导致数据的无意泄露,那么合同和安全策略是如何规定应承担责任的?这种泄露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后果?

● 第三种危险是商誉受损的风险。假如隐形云中的关键云应用宕机(尤其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宕机),将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商誉损失?是否会严重影响到客户关系(无 论是私下的还是公开的关系)?在过去的数月中,由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英国石油可以说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了这样一点,工作可以外包,但责任是无法外包的。

我们该做些什么?

云计算的危险是不能忽略的。

魔鬼已经被放出了宝瓶。只要业务部门用户有一个浏览器和互联网连接,那么就会存在安全问题。

有没有限制互联网接入的简单办法呢?没有。那只会让隐形云更进一步地转入地下。业务部门用户会购买带3G网卡的笔记本,轻松绕过企业的防火墙。你会觉得这么说是可笑的,但是最近的两个例子说明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并且对于企业来说,这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浪费。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自一个似乎最不可能的地方:意大利厨房和PASTA(意大利面条)。让我们把意大利面条拆解开来逐一解说。

● P:策略。企业的云计算策略是怎样的?请记住,“限制策略”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策略只会让隐形云更深地隐形。什么样的应用可以迁移到云中?企业是否应该为用户提供类似Force.com的云平台?如果要坚持自己的策略,那么策略必须是务实的,切实可行的。

● A:赦免。企业需要了解业务部门用户在干些什么,然而这些人不可能告诉你他们在做什么,除非他们得知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会因此而受损,或者他们已被禁止使用 某个应用。赦免期不应长于一个月,需要非常明确地广而告之,造成一种紧迫印象。举例说,要让员工们明白,从赦免期结束之日起,任何违反策略使用云应用的行 为都是冒犯企业法规的行为。

● S:支持。必须让最终用户相信,如果他们在赦免期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会对今后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有利。从此以后,IT部门必须对用户所使用的 应用提供支持——无论你觉得这个应用是多么的不可靠。这个过程将会是非常艰难的,而且需要很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

● T:技术评估。这是指要对正在使用的云应用进行全面评估,既要做技术评估,也要做商业评估。

● A:采用。现在需要为企业构建自己的云架构了。这可能是由很多目前已经在用的应用构成的,当然也会涉及某些用户按照企业标准迁移进来的应用。然后就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推动这些迁移应用、但并非新的应用能够被采纳。

最后的话

作为CIO,你必须引导策略、赦免和支持阶段的进行。这样你才能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可以评估隐形云对于企业的真正风险。而技术评估和采纳阶段还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

云计算已被普遍接受。商业用户正在用浏览器使用云应用投出他们的选票,但他们往往不知道这么做会让自己和他们的企业蒙受风险。而意大利面 (PASTA)是一个缩写词,描述的是评估和控制企业中云计算风险的方法。作为CIO,如果你受不了意大利厨房里的热气,那你只能遗憾地离开厨房了。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