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技术 >

国内云产业纵深发展 三大优势引运营商IDC青睐

来源:通信世界网 作者:张鹏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3-09-06 13:04 
核心提示:在面向云架构以后,运营商将固有的IDC能力作为云计算的IaaS层,通过虚拟化等技术,实现了与原来资源相比成倍增长的空间,同时完善其上层的PaaS和SaaS层,以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业务能力。

近日,中国移动位于南方基地的公众服务云试点一阶段工程完毕,即将步入投产试运行阶段。该项目是移动在集团层面首个商用的云计算项目,一阶段工程包括了1000台服务器、210台网络设备和4套大型存储设备,由广东移动负责硬件建设,据悉该公众服务云在投产运行后将面向政企等企业级客户与互联网企业部署运行教育云等众多云业务应用。

中国电信在云计算领域也是捷报频传,8月16日,中国电信内蒙古基地也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按照中国电信的远景规划,未来的2~3年,中国电信内蒙古基地将实现10万台机架和200万台服务器的云托管能力。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公开表示,内蒙古基地的对外服务标志着中国电信已经完成了其“4+2”布局,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云资源池,呼和浩特和贵州两个核心。

一直以来,电信运营商都是云计算领域的应用先驱,通过几年的持续布局与建设,目前已经普遍具备了基础云服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背后更反映出了国内云产业能力水平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不得不说,2013年,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持续走向纵深,除了几大传统国际IT巨头继续摇旗呐喊以外,国内设备厂商也是奋起直追,希望从标准、产品、服务等多个层面积极推进,抢夺云市场话语权。

现阶段,在计算、存储、网络、平台、安全、应用等全产业链上所形成的云产业连锁效应已经愈加明显,不同厂商之间频频公布的联盟与合作举措更是让面向云的设备与系统更加优化。

在技术推进领域,云计算率先领地在计算领域,服务器侧的虚拟化已经相对成熟,而在存储和网络层的云架构推进也在加速推进,更重要的是,在云计算这一产业公认发展趋势下,一系列如SDN、分布式、平台化等新技术与架构也随即产生,而这些技术和架构的出现,也将进一步推动传统IT系统和网络加快其变革的脚步——原本集中封闭的设备系统不断走向开放、原本定制化高集成的系统也将趋向软硬分离。

按照咨询机构毕马威的报告,未来IT科技新技术将推动国内消费技术的发展,来自中国受访者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三年,云计算(35%)、移动技术(22%)和数字媒体(7%)将成为国内消费技术的主力。而在云计算架构所能带来的众多优势和好处中,改变交付模式、优化IDC架构以及灵活高可用这三大优势,似乎更加受到企业客户和运营服务企业的青睐。

优势1:服务模式精细化带来高性价比

在传统的IDC运营模式中,出租机架和带宽成为了主流模式,但这种“拼硬件”的销售模式并没有为运营商们带来很高的利润,随着机房规模和设备数量的持续飙升,运维成本和能源消耗反而成为了制衡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云的三层架构为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

在面向云架构以后,运营商将固有的IDC能力作为云计算的IaaS层,通过虚拟化等技术,实现了与原来资源相比成倍增长的空间,同时完善其上层的PaaS和SaaS层,以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业务能力。

以中国移动新近上线的公众云服务试点为例,该试点主要以IaaS模式为主导,面向政企客户和互联网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包括了虚拟机租赁、虚拟机备份、在线云存储、弹性块存储、带宽租赁、弹性公网IP、虚拟防火墙、云监控等等。

这种服务交付模式重要的改变在于,硬性成本变成了“软性有弹性”IT资源,原本粗犷难变通的服务模式也有了更多可增值、可运营管理的服务项目。

优势2:数据中心备份实现“多活”

由于数据中心所承载业务的重要性之高,IDC灾备一直以来都是运营商保障数据安全的必修课,但传统做法中,无论的同城灾备还是异地灾备都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备用IDC中2/3的IT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即便是“互为备份”IDC架构也是治标不治本,IT资源使用率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如何能够让IDC真正的备份,没有所谓的主备用,而是将两个或多个全面正常运营的数据中心之间实现灾备?云计算也这方面同样给出了答案。

通过虚拟化、大二层互联等技术,运营商凭借云计算的理念可以将同城或异地的数据中心搭建一个跨地域的“云”资源池,虚机中的IT资源能够在不同IDC中自由迁移和灵活调度,但某一个IDC中的业务需要IT资源扩展时,其他IDC中的资源可以灵活共享和调用,而当某地发生了火灾、地震等不可抗外力时,灾害地区的数据中心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业务不间断地迁移到另一个数据中心。

目前,广东电信方面已经基于云资源池的架构,开始着手建设这种“多活”分布式数据中心。(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