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技术 >

口袋里的战争 移动世界3D芯片构架演义(3)

来源:中关村在线 作者:顾杰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5-05 14:42 
核心提示:与桌面PC界不同,手机领域一直不具备DIY市场特殊的深入参与性以及快速更新周期,几乎所有用户在十几甚至几十个月之内都是成品的最终使用者,因此大多数人并未感受到传统手机显示领域激烈竞争产生的的浓烈火药味。我

与桌面PC界不同,手机领域一直不具备DIY市场特殊的深入参与性以及快速更新周期,几乎所有用户在十几甚至几十个月之内都是成品的最终使用者,因此大多数人并未感受到传统手机显示领域激烈竞争产生的的浓烈火药味。我们买来手机之后,通常只会关注屏幕清不清楚、通话质量是否优秀、电池能续航几天或者键盘输入好不好用这类问题,里面用的什么显示芯片,它是由哪家供应商提供的、它的性能到底如何等问题对90%甚至99.9%的手机用户而言曾经都是完全无关紧要的话题。在民众眼中,手机显示领域的激烈竞争曾经是一个与自己全然无关的话题,那里好像一片风平浪静,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其实这里一直都是一个惨烈的战场,TI、高通、三星、Bitboy、Imagination,再算上后来加入的NVIDIA以及被苹果收购的Intrinsity,手机显示领域几乎重演了上世纪90年代桌面3D领域那金戈铁马一般的阵仗。由于缺乏比较统一的应用性能标准以及足以一锤定音的决定性事件出现,手机显示领域的混战曾经一直非常处于胶着状态,谁都无法给别人致命一击,只能靠相对均衡的出货量来维系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这种僵局一直持续到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出现才被打破。

智能手机平台高度的开放性和用户参与度将用户的目光从单纯的通讯性能吸引到了硬件平台的处理能力方面,Symbian、IOS、Android、windows mobile以及其背后大量可以随意安装的开放型软件让人们意识到了手机处理能力的重要性,用起来越来越像电脑这一特性使得智能手机在性能需求方面也越来越接近电脑,而平板电脑的出现最终将这一趋势彻底推向了不可逆转的地步。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移动领域GPU从CPU中的分离,更使得能够提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用的强大SoC GPU构架成了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的唯一标准。

于是,在经历了快速同时惨烈的洗牌过程之后,连曾经出货量最大的高通旗下的Adeno也不得不暂时退居二线,依旧矗立于一片狼烟残阳之中的,就只剩下了NVIDIA的Tegra2以及Imagination的SGX Series5了。

有像素的地方,就会有NVIDIA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GPU供应商,NVIDIA在桌面领域的风光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其在桌面领域的成绩和成就无需多言。但在移动显示领域,似乎NVIDIA还是个新丁,人们真正开始大量见到NVIDIA在移动领域的实际产品是在CES2011之后。其实NVIDIA进入移动SoC领域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

由于桌面GPU单一路线的发展模式明显不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以及生存,NVIDIA很早就开始了在其他领域寻找发展突破口的努力和尝试。在移动领域,NVIDIA的第一次尝试来自09年得Tegra一代芯片。Tegra一代芯片被微软的ZuneHD播放器,Kin手机以及奥迪的MMI touch车载人机交互界面系统所使用,尽管被微软和奥迪这种财大气粗的款爷看中,但第一代Tegra事实上非常失败,没多少人见过第一代Tegra的尊荣及其产品就是明证。是什么导致第一代Tegra芯片在这种被超重量级厂商采用却依旧失败的呢?这其中固然有承载产品本身的运作方式问题,但NVIDIA自身在Tegra上所犯下的低级错误也是问题的关键。

Tegra一代芯片的思路直接源于桌面的Geforce,NVIDIA认为简单的将ARM11与一枚经过削减规模的桌面GPU直接封装在一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种看上去甚至有些幼稚的想法让Tegra在成型之后便有了数不清的问题。SoC芯片不同于桌面和笔记本平台,它对功耗的敏感性使得其具有了非常细腻和敏感的频率及休眠/唤醒管理机制,特殊的需求导致SoC芯片的工作模式及延迟管理手段比其他领域的芯片都要复杂许多,即便最省电的笔记本平台也无法预知相提并论。想法过于简单的NVIDIA很快就发现自己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复杂的延迟管理问题,这不仅使得Tegra芯片的功耗表现一直非常不理想,还使得其驱动及配置程序变得异常复杂,从而最终导致了海量的BSP Bug,于是NVIDIA又不得不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清除这些BSP Bug……这个debug过程不仅浪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周期和财力,更严重影响了Tegra一代芯片的推广。(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