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物联网产业发展呈现“政策驱动”特征(2)

来源:国脉物联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1-10 11:43 
核心提示:就盈利模式来看,物联网是个新出现的业务,没有现成的盈利模式可循。而物联网发展初期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培育市场,这对于很多中小型公司而言充满不确定性,注重短期盈利的风投更是对此避之不及。正因为如此,

就盈利模式来看,物联网是个新出现的业务,没有现成的盈利模式可循。而物联网发展初期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培育市场,这对于很多中小型公司而言充满不确定性,注重短期盈利的风投更是对此避之不及。正因为如此,中小型企业都选择了政府出资的项目,一是资金上有保障,二是可减少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上述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看到在物联网市场上,政府这只原本应该“看不见”的手不仅变得“看得见”,而且还成为了主要推手。

在叶甜春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靠“政策驱动”是可行的,但是这种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最终的持续发展还得依靠“市场驱动”。

一个好消息是,电信运营商目前也成为了投资物联网的重要力量。根据记者的了解,为了推动物联网发展,三大运营商对很多项目进行了大量补贴投资,比如农业大棚、电梯卫士等业务,用户在使用时本来需要支付一笔数量不小的“初装费”,近来运营商自掏腰包,对这些费用采取了减免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进入门槛。

当然,仅有运营商的加入还远远不够,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复杂的产业链环节,只有各环节协同发展、共同投入,才能带动产业链健康成长。

传感器等短板亟需突破

物联网发展涉及到芯片、传感器、系统集成、软件、平台、内容、应用提供等环节。就目前的物联网产业链来看,全球性的传统信息化和IT领域企业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重点,比如运营商主要集中在服务层面,且规模较大,系统集成商的规模也比较大,国际领先的平台和软件商重点关注全球市场。就中国来看,虽然物联网产业链上的从业企业众多,但是缺乏本土“旗舰型”企业。

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传感器环节是其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叶甜春介绍,国内传感器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础传感器芯片厂商研发力量薄弱,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标准缺乏,应用领域不广,定位比较狭窄,层次偏低,盈利能力尚不稳定。他表示,国内目前90%的传感器芯片仍依赖进口。

物联网的发展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特点,终端、传感器网络和业务软件是最大的价值点,纯传输通道不到总体价值的10%,如果失去传感器这个制高点,那么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不具备有利形势,所以我国物联网发展亟待攻破传感器这个关键点。

要突破传感器这个关键环节,国内厂商需要做的有很多。传感器公司村田制作所(中国)执行副总裁孙泉介绍,传感器的种类非常繁多,例如气体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透明压电传感器、水分传感器等,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对工艺和技术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此外,很多传感器放置在户外,很可能是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而要研发出耐用又灵敏的传感器则需要一定的技术储备。

孙泉还认为,为了减少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容量,未来的物联网需要将部分数据处理功能放置在末端,即传感器上,因此智能传感器就成为了发展方向。他介绍,国外一些厂商已经开始智能传感器的研发。毫无疑问,这对于我国的传感器厂商而言又是一项新的挑战。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认为,我们不仅要从产业的角度去考虑,更要注重通过原始创新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除了传感器环节外,在通信模块、云计算和中间件等物联网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为此,叶甜春认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真正实现万亿元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将在“十三五”的后期,物联网万亿级的市场潜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