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手机支付开始不开始?还是只是个开始?

来源:电子工程世界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8-24 14:38 
核心提示:“如果你有一款具备NFC功能的手机,我这个名片只需在你的手机前一过,我的个人信息就会传到你的手机里。”Owen先生接着解释道:“其实这就是一张非接触智能卡,和大家用的交通IC卡是一个原理。

“咦?这名片怎么感觉有些奇怪呢?”EEWORLD记者在与恩智浦的owen先生交换名片时,觉得其不管是分量还是厚度,都和正常的名片有点不同。  

Owen先生狡猾地一笑,顺手又拿出了一张相同的名片。说话的功夫,他已将这张名片从一端揭开。原来这里面暗藏玄机:在名片的两层纸之间,有几组金属丝绕成的线圈和一个小芯片。  

“如果你有一款具备NFC功能的手机,我这个名片只需在你的手机前一过,我的个人信息就会传到你的手机里。”Owen先生接着解释道:“其实这就是一张非接触智能卡,和大家用的交通IC卡是一个原理。这里边有一个内存为1KB的芯片,而这些线圈就是收发信息的天线。”  

“当然,关于智能识别技术与NFC功能手机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手机 vs 钱包  

8月16日,恩智浦半导体在北京召开了小型媒体见面会,其智能识别事业部全球销售与市场副总裁Steve Owen先生与大家分享了恩智浦“智能识别”以及“移动支付”的市场战略。  

Owen先生提到,今年5月份,恩智浦NFC技术支持了谷歌新推出的Google Wallet(谷歌钱包)服务。该服务借助恩智浦安全非接触式NFC解决方案,消费者只需将手机在智能受理终端上方靠近,即可支付货款、申请优惠券或者累加积分。Google Wallet可取代钱包中经常携带的多张实物卡。  

“谷歌的这一最新举措将真正释放NFC技术的巨大潜力。”  

其实手机支付并非新鲜事物,在日韩、欧美等地区发展迅猛。在日本,已经于非接触式移动支付受理点约11万个,大约60%的用户每周至少会使用一次支付功能;在韩国,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在全球,2010年有超过1亿用户使用了手机支付服务。  

目前,包括苹果、谷歌在内的诸多国际巨头都把具有支付功能作为自己智能手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预计到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的整体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8600亿美元。  

银行 vs移动运营商  

然而,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还不到2000万,相对于超过9亿的手机用户来说,显然比例很低;而人口约为我国1/10的日本,2008年用户就超过4900万。为什么方便消费者、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手机支付,在中国难以普及和推广?  

“对于手机一直来说,最大的阻力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恩智浦Owen先生解释道,“比如从手机的通讯功能上来说,毫无疑问这是移动运营商的业务范畴。而在早些年,NFC的芯片也是嵌入在SIM卡中的,所以移动运营商比较热衷于推动手机支付这件事。但那时银行还没有准备好。而且,当谈到‘手机支付’业务的时候,银行方面也会站出来说‘这是我的客户’。这样一来,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利益的分配上,都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  

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其可以使用WIFI直接连接网络,从而摆脱了SIM卡的限制。这样一来,移动运营商也遇到了问题。像刚刚推出的Google wallet服务,恩智浦为其提供了整套的内置NFC解决方案。它的PN65 NFC可以在单个器件中集成NFC控制器、内置安全单元以及NFC软件。这样手机厂商便可摆脱移动运营商,自己来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与此同时,银行也发现了契机。像花旗银行马上开始跟google合作,推出这款“手机钱包”。在这种趋势下,移动运营商也坐不住了,他们也想办法加入这样业务,便也开始支持手机支付的推广,这便促使了NFC的发展。  

“所以,我预计NFC在中国也会发展很快。现在有近70个NFC手机的项目,有50家都是中国的厂商。” Owen先生很有信心地说。(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