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其他 >

手机RFID智能卡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2)

来源:《广东通信技术》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16 15:02 
核心提示:3.3 中国联通发展情况 中国联通 在手机支付方面处于跟随者,其在手机RFID智能卡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应用业内已有的技术进行了少量的业务试点,中国联通的基本态度是以eNFC为目 标,并跟踪业内技术发展状态,没有

3.3 中国联通发展情况

中国联通 在手机支付方面处于跟随者,其在手机RFID智能卡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应用业内已有的技术进行了少量的业务试点,中国联通的基本态度是以eNFC为目 标,并跟踪业内技术发展状态,没有投入太多资源推动产业链的发展。截止2010年6月, 中国联通发展了几千手机支付试点用户,包括eNFC/SWP卡、2.4G卡、双界面卡多种方案。

3.4 中国银联发展情况

中国银联对应用于手机支付的RFID智能卡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银联目前选定13.56MHz为其手机支付的射频工作频率,由于金融机构对手机SIM/UIM卡没有发卡权,因此除了选用双界面卡方案外,中国银联还对SD智能卡、贴膜卡方案进行了试点。

4 手机RFID智能卡存在的问题

从2009年开始,借助与手机支付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的热潮,国内涌现了诸多模式的手机RFID智能卡种类,其中双界面卡方案以及2.4G全卡方案都在手 机RFID智能卡解决方案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并拥有一定的自主专利,可以说国内在手机RFID智能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处于国际前沿,但是由于行业刚 刚启动,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4.1 标准不统一

标准不统一首先表现在工作频率不统一,目前,主流的射 频工作频率有13.56MHz和 2.4GHz两个射频工作频率, 13.56MHz频率目前在非手机RFID领域被诸多行业广泛的使用,但手机RFID智能卡如果采用13.56MHz频率,必须解决大天线问题。天线由卡 片自带,用户感知较差、稳定性差;天线置于手机终端,则必须对手机终端进行定制,开发周期长,短期难以规模商用。2.4GH在频率由于是超高频,穿透性 好,不需要大天线,可以完全在一张智能卡内集成RFID功能,由于不需要手机终端配合,用户感知好,具备快速规模推广的条件。工作频率之争由来已久,工作 频率的选择直接影响业务模式、商务模式和产业链合作关系,该问题非常复杂。

标准不统一还表现在接口与协议不统一,手机RFID应用包 括了卡片与终端(手机终端与POS终端)域、通信网络域、交易处理域等多个领域,各领域之间目前没有统一的接口定义和交互协议标准,导致各机构开发的手机 RFID智能卡产品,即使在相同的工作频率范围,也不能互通。以卡片与终端域为例,目前卡片与终端的交易流程和指令标准化程度不高,卡片与终端射频通信的 功率、频偏、场强等指标没有进行严格约定,导致了卡片可能在不同的终端上不能被识别,或者刷卡不稳定。

4.2 多应用承载困难:和普通手机智能卡相比,RFID智能卡内需加载通信应用、金融应用、校企应用、市政应用、行业卡应用等多方应用。一卡承载多应用,目前还 需要完善以下问题,包括:(1)对卡内的多类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保障应用的灵活加载和平滑升级。( 2)在多应用之间建立安全域上的相互隔离,保证应用之间互不影响。(3)大容量支持,目前RFID智能卡容量小,难以满足各种应用加载的需求。

4.3 手机与智能卡之间通信速率低:国内主流应用的手机RFID智能卡(包括双界面卡和2.4G卡),手机和智能卡之间的空中交易数据主要通过数据短信的方式进 行。受限于数据短信的速率,无法满足大数据量的应用动态加载及大容量文件更新,也直接制约了基于RFID智能卡的手机终端应用程序的开发,而只能以UTK 菜单的方式实现简单的应用。

4.4 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手机RFID智能卡目前可以实现DES/3DES、RSA等算法,其芯片也通常能通过ELA4+或ELA5+安全芯片认证,可以满 足一般的小额交易安全认证的需求。但对于大额金融交易,敏感身份识别等高安全性应用,现有的手机RFID智能卡还难以支持。

5 手机RFID智能卡发展趋势

手机智能卡已经由最初的鉴权模块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和服务创新的主要载体,智能卡不仅提供用户认证功能和个人信息管理等基本业务(例如通讯录和短信业 务),还能提供移动银行、信用卡、电子货币、交通卡、股票交易等需要较高认证水平的业务,随着电信运营商综合信息服务转型的深入,智能卡将发展成为综合信 息服务卡。为了满足综合信息应用发展的需要,在技术上智能卡主要朝着RFID和SIM融合,大容量,多应用,高安全,高机卡通信速率等方向发展。下边,笔 者将按照应用、技术、行业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手机RF智能卡发展的趋势。

5.1 应用层面

手机智能卡具有安全性、 个人性,运营商具有可控性,同时,也是电信客户身份标识天然载体,以上特性决定了手机智能卡将朝着个人身份认证、支付、手机银行、手机证券、信息查询终端 等方向发展。用户拥有一张手机RFID智能卡,不但可以将手机当做综合的金融服务终端,享受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和银行支付服务,还可以享受公交、公司考 勤、门禁、食堂等一机通服务,同时,用户还可以享受方便的信息服务,比如生活信息查询、优惠信息推送等等。

(1) 身份认证应用:RF智能卡既是通信模块的用户身份认证模块,同时它还可以作为数字认证和数字签名的模块。在用户的RFID智能卡中存放个人的身份标识以及 相关信息,通过手机RIFD技术读取用户的信息进行认证,可以方便的实现门禁、考勤、会员身份识别等身份识别认证业务。在RF卡中还可以放置用户的数字签 名的证书,通过和后台的CA认证中心的证书认证,实现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办公使用的数字签名,保证交易的可认证性、私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 。

(2) 手机支付:用户通过在RFID智能卡内置离线电子钱包或者在线支付账户,该钱包既可以是银行的电子现金、银行卡账户,也可以是公交钱包、企业校园饭堂的钱 包等等,用户可以通过非接技术方便的在非接触式POS上实现手机电子钱包支付的功能,完成商品的交易以及相关的服务购买。用户还可以方便的通过手机UTK 菜单管理该钱包,比如余额查询、交易记录查询、密码修改、空中圈存等等功能。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购买虚拟电子产品,实物产品,服务等,并通过 RF智能卡实现远程支付的功能。

(3) 手机银行: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了一个综合的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将银行的网银功能,以专有程序的形式固化到电信手机菜单中,也可以通过下载的形式安装到手 机中,并通过WPKI技术,放置用户的数字签名证书,保证手机银行的安全问题。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转账、汇款、查询、支付、圈存等功能,在未来银行 ATM机非接模块改造完后,可以实现手机刷卡在ATM机上取现。手机银行和手机支付两个业务的紧密结合,将打造以手机终端和手机RFID智能卡为核心的综 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4) 手机证券:手机证券业务是电信运营商和券商合作的一项新业务,客户可利用手机客户端软件来完成行情的查询和股票交易,为用户提供及时、全面、权威的财经信 息、个股点评、大盘分析,汇聚名家策略、要闻分析、热点透视等专业资讯。同时,客户可以方便的通过手机进行深沪两市各种证券品种的交易、查询等各项业务。 为了保证客户交易的安全,利用WPKI技术,在RFID智能卡中放置客户的数字签名,通过手机和券商后台的认证中心的数字签名认证,从而保证客户交易的唯 一性、安全性和不可抵赖性。

(5) 信息查询:手机RFID智能卡可以通过UTK菜单,实现生活信息的查询、游戏下载、商品优惠券下载等信息服务。用户还可以通过OTA技术实时更新和管理 STK/UTK菜单,更加自主地设定自己喜爱的菜单类型,更加方便地选择和定位自己喜爱的增值业务。移动运营商可以通过运营OTA平台业务,能够制定出一 整套平台管理、用户管理、SP管理、业务管理、计费管理的规范,与SP共同打造一条完整的移动增值业务价值链、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