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市场逆向而动(2)
“体育用品行业在未来数年的发展前景总体而言非常乐观,预期行业及集团在2011年均将取得满意的增长。”匹克在其年报中称。
增速放缓与前景乐观,对于同一个体育用品行业,为何不同品牌做出的判断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年报的两极分化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不相同,其核心市场的层级亦有差别。种种迹象已经表明,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爆发之后,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整体增速正在放缓,而且浪潮会从一线城市向低线城市缓慢蔓延:在李宁、kappa等占据优势的一线城市,因为竞争已经趋于饱和,表现最快也最突出;而在安踏等品牌的根据地三、四线城市感受则并不明显,不仅如此,预计未来两年,它们还可以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对体育用品市场有着多年研究的吴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在三、四线市场开店是未来运动品牌发展的大势所趋。一方面,相对于城市里早已饱和的市场而言,这里的网点覆盖率并不高,一个品牌能同时在一座县城里拥有两个店面就不错了;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成为我们的顾客。”李先生也认为。
品牌升级很迫切
尽管目前安踏、特步等二线品牌在中小城市里日子过得还算“滋润”,竞争其实也已迫在眉睫:为促进中国业绩增长,早在去年11月,阿迪达斯就已经明确表示,未来3年将在中国新开2500家门店,覆盖1400个中国城市,且主要布局于三、四线城市。而且这些分散于较小城市的新开门店还将选择销售较低价的产品,与大城市的专卖店产品相比,入门价格将便宜15%。
事实上,阿迪于2007年推出的子品牌“NEO”在价位上已经很亲民了:一件NEO的T恤价格在98元左右,上衣也只需要200多元,是阿迪运动表现系列价格的一半左右,与国内运动品牌的差价则不足100元。这一价位,无疑对消费者极具吸引力。
“同样的价格,你会选李宁还是阿迪、耐克?”5月1日,记者随机咨询了泉城路上数位消费者,得到的答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后者。理由是:“国产品牌无论在品牌知名度还是款式设计上,与国外品牌没法比。”
“从这一层面上看,李宁其实只是先于安踏等遭遇了发展瓶颈:尽管它努力在售价上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品牌看齐,但在消费者心目中,它仍然是一个国内一线、国际二线的品牌。一旦失去了价格优势,或者说当人们的购买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向耐克、阿迪等品牌。”吴先生认为,品牌升级是所有国内运动品牌面临的必然命运,而当下,它们亟需要改变的,就是其长期以来给消费者种下的“不够时尚”以及“价格便宜”的概念。
新的竞争,还来自于外界:包括H&M、zara、优衣库等在内的诸多非体育类用品专卖的品牌,如今也在试图从运动休闲服饰中分一杯羹。从去年至今,这些品牌已经陆陆续续在济南、青岛等地开了好几家店。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压力很大,但是与广东、深圳等地区相比,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山东城市在发展运动品牌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首先,市场容量大,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其次,山东人喜欢储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但是随着80后、90后成长为消费主力,社会主流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为运动品牌提供了增长空间。”李先生认为。
(责任编辑:谢东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