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体育中心创新土地使用模式
深圳市政府昨日举行“迎大运、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200天”系列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即将作为大运会开幕式场地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其“一场二馆”集约连接在一个530米长240米宽的钢结构壳体中,创新了体育场馆设计集约使用土地新模式。
深圳湾体育中心占地面积30.74公顷,坐落在深圳湾15公里海滨休闲带中段、南山后海中心区东北角,毗邻深圳湾和香港,主要建设内容有“一场两馆”,即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运动员接待服务中心、体育主题公园及商业运营设施等,届时将承担足球预赛、乒乓球决赛、游泳等比赛和训练功能。
深圳湾体育中心通过白色的巨型网架结构将体育、商业等建筑空间进行整合,外形酷似“春茧”。“春茧”方案设计打破传统体育中心“一场二馆”独立建设的设计模式,将“一场二馆”集约连接在一个530米长240米宽的钢结构壳体中,用地集约,预留了一半用地作为城市发展备用地,其节约土地的价值比传统“一场二馆”摊大饼式建设布局的土地价值高出很多。
“春茧”的结构形成了形体完整的建筑综合体,有利于赛前赛后综合利用。据介绍,在完成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规定的比赛任务以后,该中心将成为南山区全民健身的核心场所,成为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赛场,深、港、澳博览会展的靓丽平台,逐步发展为辐射珠三角的知名演艺中心,全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和旅游观光点,成为南山吸引国际友人健身、娱乐、投资的主要窗口,成为拉动南山经济发展、文化创新、商业繁荣的有力引擎。
专家介绍,方案设计时增加了对场馆赛后利用研究,在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一场二馆”建筑连接体中增加了各类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用于赛后商业建筑面积有2.58万平方米,运动员酒店2.36万平方米,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中心的多种功能。在规划、设计和空间安排上充分考虑平赛结合、商体结合才能使深圳湾体育中心在赛后运营方面靠自营收入维持运作,成为有活力的体育中心。这将对国内、外为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建设的各类场馆赛后利用设计和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和示范意义。
(责任编辑:融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