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体产 >

上赛场观众人数创新高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姚勤毅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15 12:56 
核心提示:F1中国大奖赛今天才进入正赛,而在前两天的采访中,几位经历过多届F1中国站采访的记者却都有同一个感受:“今年的F1怎么这么火!”的确,从通往赛场的轨交线,到赛场外的美食休闲广场,再到赛道旁的看台,上海国际赛车场爆棚人气的确让人有点吃惊。

F1中国大奖赛今天才进入正赛,而在前两天的采访中,几位经历过多届F1中国站采访的记者却都有同一个感受:“今年的F1怎么这么火!”的确,从通往赛场的轨交线,到赛场外的美食休闲广场,再到赛道旁的看台,上海国际赛车场爆棚人气的确让人有点吃惊。

“今年的观众不但来得多,而且来得早!”昨天在“2012年中国汽车运动高峰论坛”上,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澜坦言,本次中国大奖赛的票房大大超过预期,甚至接近“井喷”。

的确,除了F1进入中国的头两年,以及2006年依靠“舒马赫告别演出”的噱头火了一把后,F1在上海的人气此后就相对淡了不少,F1掌门人伯尼还甚至一度不满。姜澜说:“记得2008年的练习赛当天,伯尼就直接找到我,问我为什么没有观众。我向他解释,练习赛这天是周五,在中国是工作日,中国的车迷大多都在上班,或在学校。”然而今年乐坏了伯尼,姜澜告诉记者,本次大赛仅周五练习赛,现场售票金额就超过了60万元,而这在过去8年中是从来没有过的。此外,即便按照票价水平还原,今年的票房也已经达到了2005年最巅峰时的水准,整个赛场的上座率几乎爆满。“昨天伯尼遇到我时非常惊讶!”姜澜说。

为何会井喷?有人将功劳给了今年刚刚复出的人气车手莱库宁。的确,冷峻的莱库宁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离开F1已经三个赛季的他召唤来诸多拥护者。然而F1受到热捧的原因绝不止这一个。“随着中国赛车市场的不断培育,观众的主体也由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车迷所占据,而全球经济的回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萎靡的时候,我们也一度很纠结。”姜澜说。的确,F1刚刚登陆中国不久那会儿,除了很多专业车迷,还有很多人出于好奇和看热闹的心态来到现场观赛。如今的车迷群体早已今非昔比,比如当年与F1一同成长的许多学生族如今已经踏上社会,并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多年的培育成果开始显现。

中国的赛车氛围越发浓郁,昨天出席论坛的国际汽联主席让·托德十分乐观地预测,大约5年到10年,就会有中国车手跻身F1大奖赛。面对如此的褒奖,姜澜还是显得比较冷静。“在欧洲,是赛车文化培养了赛车运动。而在我们这儿,是用赛事在培养赛车文化。9年时间,走不完别人几十年走过的路,中国现有的赛车运动普及度和赛车文化氛围对支撑F1赛事仍显薄弱,F1要在中国落地生根,要走的路还很长。”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