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旅游 >

渤海溢油事故暴露环评体制缺陷 新报告仍在审批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梁嘉琳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0-21 11:15 
核心提示:渤海湾溢油事故责任方康菲公司的新版环评报告仍在审批过程中,一批参与事故调查的专家已在探讨此次事故暴露出的我国环评领域,特别是在油气工程领域存在的环评“体制性缺陷”,也正是种种原因,导致康菲公司蓬莱19-3油田的原版环评报告,被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

国土资源部一位油气勘探方面的权威人士19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披露康菲公司原版报告的问题所在:“原版环评报告在排污指标方面定得偏大,新报告被要求重新确定排污指标。”该人士称,相对于社会公众关注的溢油,污染物油基泥浆平时是零排放的,但一旦出现海底溢油等小概率事故,油基泥浆生物毒性更大、降解周期更长。 

除了排污指标偏大,国家海洋局一位曾从事多年海洋环保工作的人士称,溢油事故等风险评估并未被作为环评报告的强制披露内容,许多油企因此选择在此“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他指出,例如在康菲公司的原版环评报告中,一味强调回注工艺的优势,却未指出:该模式会因为增压作业的方式不正确,造成海底溢油。 

环评队伍监管知识不足、监管不到位也被专家们所诟病。“环评工作的被动,归根到底在于监管队伍的知识储备不足,但他们在邀请的专家等‘外脑’中,也没有多少环评专家懂油气工程,更没有几个专家懂石油工艺。”该人士反问:“在渤海溢油事故爆发之前,整个监管部门有多少人上钻井平台检查过?他们在平台上能呆几天?又有几个人看得懂总控室的参数?” 

该说法获得中国海洋大学一位海洋地质专家的证实。该专家称“我们这些海洋地质、油气工程的专家主要参加海上油气工程的总体开发方案(ODP)的评审工作,但并未受邀参加环评工作。” 

此外,上述国家海洋局的“老海洋”工作者指出,《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已有五六年未修订,现有的环评大纲、编写要求也非常陈旧,而技术标准、实施办法等也没有及时跟上,远远不能适应海上油气勘探和开采项目快速发展的局面。 

“现有环评制度还容易出现‘灰色地带’。”一位拥有跨国钻井经验的油气工程顾问指出,在现行环评制度中,按照中国法规,一些水基泥浆可以直接排放到海水中,但直排前需送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检验,检验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样品偷梁换柱、对直排化学物质降解周期出现不同标准等问题。 

即便通过环评,因为缺乏后评价制度,油企也可有章不循、背弃承诺。以本次渤海溢油事故为例,权威人士指出,正是康菲公司违反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C20井表层套管过浅,最终导致C平台附近海底溢油。 

上述油气工程顾问也指出,按照现有的钻井工具和技术辅以三维防碰绕障软件,钻穿邻井套管的事故几率微乎其微,但早在两年前,国内某油企曾不顾软件预警与合作方劝阻,心存侥幸违规打井,最终钻穿了邻井的生产套管,造成了小规模的溢油事故。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丁德文对此建议,加强对风险、事故等不可预知、不可逆因素的评估,将其细化为报告书,并作为强制性内容。他还指出,应加强对通过环评油企的后评价工作,加强日常监管,多上船,多上井,并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监控技术。 

此次渤海溢油事故更暴露出我国缺乏对重点区域的战略环评制度(SEA)。“就算每个钻井平台、每个油田都符合项目环评,但那么多油田和平台,是否已经超过渤海湾的安全容量和环境容量?我们迫切需要对渤海湾油气规划进行战略环评。”上述“老海洋”工作者表示。 

“在战略层面,一方面是央企‘海上大庆‘海上胜利’的雄心,一方面是外企希望在合同到期前赚足利润,而水浅岸近的渤海的钻井成本仅为南海的几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该工程顾问指出,渤海湾目前已“千疮百孔(油井)”,两口油井之间相隔不到一米,海底铺满了管线,船舶不时因违规航行导致搁浅或沉没,把管线打穿,而管壁也会自然老化,这都容易造成溢油等环境事故。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