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三网融合视界 > 业务 >

精彩多屏引领三网融合新体验

来源:飞象网 作者:秩名 责任编辑:融合网 发表时间:2011-05-12 11:10 阅读:
核心提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光纤接入技术为主的宽带技术推陈出新,最后一公里将不再是运营商规模部署各类新业务的瓶颈。随着光纤在城市的覆盖距离越来越远,光节点愈加靠近用户,光纤到楼、甚至光纤到户,使得每用户带宽从原来的1M、2M向着20M、甚至未来50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光纤接入技术为主的宽带技术推陈出新,最后一公里将不再是运营商规模部署各类新业务的瓶颈。随着光纤在城市的覆盖距离越来越远,光节点愈加靠近用户,光纤到楼、甚至光纤到户,使得每用户带宽从原来的1M、2M向着20M、甚至未来50M、100M发展。众所周知,网络速率决定了用户业务的体验,包括视频点播、网络游戏和高速下载。更高的带宽意味着更丰富的业务,同时也意味着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收入。同时,更高的接入带宽不仅仅将实现单终端上业务的丰富,融合、多屏、数字家庭网络将成为家庭宽带的重要应用。

近几年,用户对于终端的传统认知已被完全颠覆,特别是视频业务,早已不再是电视屏幕的“专利”。顺应三网融合的大势所趋,同一业务在不同终端上的无差异体验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多屏业务”或“三屏合一业务”,通过三屏融合实现业务层面、控制层面和承载层面的完美融合,正是针对这一业务趋势应运而生。

多屏业务能够随时随地支持各种设备来访问个人的视频内容,它给用户带来的是无缝的连接和无缝的播放感受。

“多屏”业务

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调查表明,全球“多屏”业务收入在2012年将达到186亿美元,用户规模有望达到6400万。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国际上已有11个主要运营商新推出了18个三屏或多屏融合的相关业务。

面向家庭用户为主的多屏业务

面向家庭用户为主的高融合度多屏业务的主要应用,包括法国电信的视频转存、美国AT&T的三屏交叉管控、香港电讯盈科的四屏合一、中国台湾远传电信的远传照片分享和日本NTTDoCoMo基于手机电视的多元互动等。采取以面向家庭用户为主,有效地利用家庭固话、宽屏电视等传统或基础家庭业务与网络优势,立足于满足家庭用户多样化的信息娱乐需求,进行融合创新业务设计。

面向个人用户为主的低融合度多屏业务

运营这类多屏业务的运营商主要有Verizon、Vodafone、KDDI、KTF、SKT、3UK和中国台湾的大哥大,融合业务多为有移动背景的运营商提供的二屏融合业务。由于存在单网障碍,移动运营商通常会与拥有其他网络的运营商或成熟的服务提供商(SP)进行合作,共同开展融合业务。此类融合业务主要依托移动运营商已有的个人用户群规模,立足于满足用户的个人娱乐与社交需要,进而向互联网和其他领域扩展。因此,这类业务主要是以面向个人用户为主的低融合度二屏互动业务,旨在丰富个人用户在手机、电脑双屏娱乐与通信方面的互动内容。

用户自创造内容的互动对多屏业务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用户自创造内容(UGC)已成为多屏业务内容的重要来源。

可以说,UGC是近几年互联网Web2.0模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用户对将自拍、自制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平台进行公开展示,或提供给其他用户分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网络调研数据显示,在用户对视频内容的偏好方面,视频照片上传和分享内容紧随影视、新闻、音乐、娱乐内容之后,高达33.5%,甚至高于体育节目;而互动分享的具体需求主要集中在视屏分享(59.8%)、个人空间(51.8%)和照片分享(48.5%)等方面。

上海贝尔

创新多屏业务解决方案

上海贝尔最新推出的多屏(MULTI-SCREEN)业务解决方案,将成为适时、适需地构建在高效能宽带网络之上的视讯融合的综合解决方案。

上海贝尔E2E的多屏方案分为两个关键层,一个是高效能支撑网络,该层网络可保证富媒体内容通过任何接入方式,高质量地提供给用户的任何屏幕。其中包括上海贝尔的大量创新技术,如流媒体服务器、移动智能推送(向移动设备推送内容供离线播放)、动态网络选择和带宽管理以及内容分发缓存。比如可以根据用户偏好、网络状况、设备特性等,适时将视频内容推送给智能手机供离线播放,保证了用户在无法联网的情况下能够随时访问到他们喜欢的视频内容。另一层面是“多屏”业务平台,该平台是一个开放式平台,包含一套基于标准的、所有多屏应用所共用的应用引擎,借此网络运营商可以面向多个屏幕统一内容业务的运营(统一内容管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计费等),并向第三方多媒体应用开放。(责任编辑:融合网)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1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110105527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
网站性能监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