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三网融合视界 > 业务 >

从三网融合终端发展看产业融合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作者:杨崑 责任编辑:融合网 发表时间:2011-03-21 11:46 阅读:
核心提示:三网融合带来的创新并不会简单停留在几种业务形式上,它实际上已经对传统上自成体系的广电、电信和互联网产业链造成了很大冲击,尤其是前两者。所有各方都不得不在这一巨大冲击下重新寻找自身的产业定位,但目前已经准确找到定位的应该说还不多。

随着国外产业融合的持续深入和国内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已经认识到三网融合不仅仅是要电信运营商开展广播电视业务,广电运营商开展电信服务这么简单。虽然我们是从IPTV和有线电视宽带接入开始认识三网融合的,但三网融合带来的创新并不会简单停留在几种业务形式上,它实际上已经对传统上自成体系的广电、电信和互联网产业链造成了很大冲击,尤其是前两者。所有各方都不得不在这一巨大冲击下重新寻找自身的产业定位,但目前已经准确找到定位的应该说还不多,这从近期三网融合终端形态和功能的发展就可以看出端倪。

国内三网融合最初的表现就是一批终端出现了跨行业性质的功能扩展,比如用户可以用传统的电视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打电话和上网了,可以用传统的手机看电视了;这些都体现了终端开始将三个传统网络提供的服务集成为一体的趋势。目前三网融合中经常被提到的IPTV机顶盒、双向数字电视机顶盒、互联网播放器、有CMMB功能的TD手机、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等产品都属于这种情况,其原型是某传统网络中常见的设备,通过添加一些功能扩展成为三网融合终端。应该说终端厂商还是更多作为服务商的配合角色出现的。

由于先天设计并不是完全针对三网融合环境的使用要求,所以这些融合型终端还在不断的演变,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

家用融合接入的终端

三网融合要实现一线接入、多样化服务的目标,但如果用户每更换一次服务商就要因为接口问题更换一次终端设备,将造成很大的浪费。目前国内终端厂商已经尝试推出集成了CABLE接入、ADSL接入、Wi-Fi接入,并内置VoIP、视频播放等基本三网融合服务功能的交互式终端。这一终端将使目前接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用户对业务提供商的选择增多。具体而言,用户只要购买了该终端,就可以不用更换终端而使用不同服务商提供的网络视听内容的下载、播放,互联网语音通信,网络信息浏览能力等服务。

但这类终端的设计和推广也有一定问题,由于要尽量适用于尽可能多的服务商网络环境,所以常见的流媒体协议和网络下载协议都要支持,常见的H.264、RMVB、H.263FLV、WMV、VC-1、VP6等音视频编码格式也要支持,多种人机控制手段也要考虑,而且各地服务商的网络协议没有实现标准化也给这类终端的推广带来难题。

互联网电视机/智能电视机

国内各消费电子厂商均在现有电视机终端基础上,通过增加主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开发出互联网电视机。国内互联网电视厂商目前高端电视机产品和大部分普及产品均已具有网络功能,基本具有如下特点:能够支持Web技术实现网络浏览;具备互联网视听内容的下载播放能力,部分可以同时支持电信运营商标准的IPTV业务。

应该说,我们目前看到的互联网电视机产品更多是IPTV机顶盒或互联网播放器和电视整机的集成产品,还没有显露出自身的特质,受到关注主要是政策和推广成本的原因。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为更好地打造自身产品特色,部分整机厂商进一步研发出智能化水平更高的智能电视机:从互联网电视机简单接受信息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出信息主动搜索和匹配功能,可以支持体感遥控等更人性化的人机交换方式,并实现和手机与手机、电脑及其他信息家电互联互通。

智能电视可以使得电视机厂商摆脱单一服务商的束缚,将智能电视发展成为独立的业务核心,这将为未来几年三网融合的发展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值得认真关注。

支撑融合功能的家庭公共接入设备

目前国内终端厂商还在尝试进一步将家庭网关与智能电视、可视对讲终端或机顶盒产品进一步进行集成。这些终端厂商将目前信息家电、通信终端等能力完全集成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化的信息设备。该设备除了完成各项业务功能,还可以在家庭内部自组业务网络,实现将家庭网关设备同其他家电设备融合以及将家庭网络硬件设备软件化—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将形成三网融合服务和家庭网络逐步结合的局面,有可能在目前传统电信业务和广电业务基础上进一步催生出更丰富的服务形式。但由于目前家庭网络本身标准难以统一,而三网融合服务和家庭网络的产业主导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协作模式,所以这种产品市场前景还有待观察。(责任编辑:融合网)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1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110105527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
网站性能监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