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运营商转型之路何去何从(3)
那究竟要如何实现“产业平台”与“业务平台”有机结合的“1+N竞争”模式转型?其实将目光跳出传统通信市场的范畴,从新型竞争对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值得深思的案例。以近年来“苹果生态圈”和腾讯微信的大获成功为例,我们不难看出:
1、提供优质产业平台,掌控游戏规则
苹果公司的产业平台是以硬件体系(iPhone、iPad、iPodTouch)和软件体系(AppStore)为核心,而腾讯微信则是以“微信综合体”为核心。之所以称之为“综合体”,是因为我们现在很难对微信的业务类型进行界定,它既是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络平台,也是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平台,现在结合上微信电话本功能,它也已经具备了移动通信工具的属性。苹果和微信的平台既是开放的、也是封闭的,开放是面向所有认可和遵循苹果与腾讯所制定的平台规则的合作伙伴,在业务引入、提供、使用和后台支撑方面实现开放;封闭是这两个生态体系主要是面向自身的用户群体,主要竞争对手的用户群体无法直接参与到其生态环境之中,当然,苹果和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是这套封闭环境得以顺畅运作、消费者的价值创造能力给予了合作各方足够的信心和强大的动力。
通信运营商目前的产品体系呈现出相互割裂、各自为战的现象,从业务提供向平台提供还存在着相当距离。所幸的是,通信运营商目前拥有两大独特优势:一是全网覆盖的基础通信能力,这是所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能力,通信运营商可以以此为依托构建各项能力平台,如融合通信、位置信息、多媒体接口等,还可以实现业务的存储与分发、计费与代收费等功能;二是拥有体量巨大的用户群,以及这些用户群体在长时间使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累积,当然,要盘活用户资源的关键是在于用户群体的建模分析,如何有效勾勒出用户“侧写”,并从需求识别与引导、解决方案设计与提供两个方面着手切入,是当前的难点。
2、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各类创新
苹果和微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源自于庞大的用户群体,那苹果和微信是如何吸引和维持这些用户群体呢?一方面是自身的不断提高与创新,例如iPhone系列手机在硬件系统(如指纹识别)和IOS操作系统不断升级优化,微信也在平台功能方面不断扩展,这是保持其平台生命力生生不息的基础;另一方面是鼓励业务提供者等合作方的不断提高与创新,通过开放各种业务和服务接口,使得合作伙伴可以借助平台提供各种个性化的特殊服务。例如,携程、艺龙、各大航空公司等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其用户提供业务查询、积分查询、简单业务订购等服务,这些服务都是以微信公众号为界面、以微信平台和合作方业务平台接口为通道、以合作伙伴业务或服务为内容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合作伙伴在微信平台上的持续创新、实际上也是微信综合体的持续创新,这也是其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通信运营商之前也有通过开放接口来寻求业务合作,例如数年前SP/CP业务大规模发展的时段。但是,SP/CP业务接入最后演变成一阵风式的“捞金”行为,并引发诸多消费者的投诉和诟病,主要原因就在于业务规则主导的失控和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此次中国移动成立互联网公司和咪咕公司,必须在规则主导和可持续创新两方面下足功夫,否则有可能只是成为另一个SP/CP接入平台而已。
3、通过价值模式的多样化和泛化,寻求新的增长点
价值模式的多样化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之一,前向收费不再成为唯一的盈利手段。以今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大获成功为例,借助春节期间“派红包、逗利是”的传统习俗,迅速完成了微信支付平台与用户银行账户捆绑这个移动支付的关键环节,并为下一步的微信支付、微店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奠定基础。虽然在这些过程中,微信平台并不直接向消费则收取任何业务和服务费用,但却可以通过后向收费、第三方付费、业务合作等方式创造利润。
通信运营商的价值模式单一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不过近年来在价值模式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流量800”业务模式为例,消费者使用制定的应用所产生的流量无需付费、该部分费用由应用提供者承担,这种通过后向收费、前向免费的方式,可以与合作伙伴、消费者取得三赢。但是,在探索价值模式创新的力度和广度方面,通信运营商的步伐依然要加快。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在不断的鲸吞蚕食通信运营商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占领价值链中的新高地,和“稳中求胜”相比、“唯快不破”才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王道。
4、巩固平台优势,加快拓展延伸
“野蛮生长”、快速扩张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最大特性,从微信的发展轨迹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手机QQ遭受米聊威胁到微信的诞生、从用户个人的沟通与社交行为到各合作方公众号的服务、从沟通平台到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平台再到移动通信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微信总是在站稳脚跟之后就马不停蹄的向下一个领域发起冲击和扩张,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令人咋舌。(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