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融合通信”欲革短信的命

来源:新金融观察 作者:曹晓龙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4-03-10 09:34 
核心提示:“无论是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包括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主要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建设并维护好自己的管道,这不仅仅是企业的要求,更是国家对于信息建设的一个要求。”吴纯勇表示,这是前提。

在对抗微信等OTT产品的道路上,中国移动又迈出了一步。

日前在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发布了《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并宣布其将通过“融合通信”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新的业务入口。而这或是短信消亡的开端。

融合通信

根据中国移动对外提出的蓝图,未来在中国移动网络上运行的手机,“通话”、“消息”、“联系人”这3个最主要入口将会与移动互联网无缝对接,并将目前的语音、短信与数据服务完全打通。

这便是融合通信。

“该业务简单点来说,就是手机用户无需额外下载微信类OTT应用,就可使用音视频通话、多媒体消息、群组聊天等通讯功能。”中国移动一内部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这个概念在业界并不新鲜。

据该人士表示,此前中国移动也推行过融合通信业务,提供一个通信平台,融合了互联网、移动网、固网,并将语音、视频、图片、文件传送等功能统一实现。因受限彼时通信技术、带宽等条件,该业务并未推向大众,只是针对的是集团、企业客户。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加快该业务推出的速度。

公开资料显示其即将启动融合通信端到端系统测试,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现网测试,预计在今年四季度实现试商用,2015年中实现融合通信的全面商用。

但时机已经有些晚了。

“中国移动于此时推出这种业务,有些亡羊补牢。”三网融合专家、融合网主编吴纯勇告诉新金融记者,跟本世纪初电信运营商对待VoIP(网络电话)业务的做法类似,起初电信运营商是通过各种政策、技术等进行封杀,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让电信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业务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技术的升级和用户的巨大需求,OTT业务增长迅速,电信运营商才开始求变。此番中国移动的做法就是将原有业务直接升级成类似微信的OTT业务。

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中国移动面前,那就是其短信业务的下滑趋势。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182.1亿条,同比下滑超过40%。同时,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总时长416.8亿分钟,只有平时通话量的3/4。

此外,根据中国移动财报,2009年短信为中国移动创收535亿元,2010年则下滑到526亿元,2011年短信+彩信收入仅为464亿元。相应的,短信业务占中国移动总体收入比重也从2009年的11.9%落到2011年的8.8%。

中国移动也在财报中表示,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的冲击和影响加速显现。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移动推出融合通信的动作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放弃传统短信。

“以前通话、短信都是分立的,在融合通信业务里,则被整合在一起,自然会对中国移动传统业务产生一定冲击。”通信行业知名观察家、飞象网CEO项立刚告诉新金融记者,事实上很多公司都在做融合通信的产品,比如思科,但作为运营商的中国移动加入,则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革了自身一部分产品的命,有可能是短信。

智能管道

但换来的或许是更大的收益。

“以前通过电话、短信等业务卖钱,现在整合到一个体系,同样可以卖钱,并且融合通信本身可以构建成一个平台,一来可以借此把用户黏住,而来也会增加别的收益领域。”项立刚表示,但目前中国移动融合通信业务具体定价多少,市场怎么推,还没有明确的消息放出,对于其具体收效,尚难确定。

事实上,中国移动正试图构建一条“智能管道”。

目前中国移动已完成转售合作商的评选工作,已把拟合作的17家虚拟运营商名单报送工信部。其对外表示,非常愿意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推出更加丰富的业务和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差异化的应用需求。

在微信等OTT业务对电信运营商造成冲击之后,电信运营商也日渐陷入“管道化”的境遇。尤其自去年“微信收费争议”之后,彼此之间矛盾达到高潮。相应的,各家态度也产生分化。

中国联通携手微信推出“沃微信卡”,选择了与微信合作;中国电信则是携手网易共推类微信应用易信,抗衡微信。与这两家不同,中国移动则选择推出重构飞信,并以正面迎击的方式构建自有融合通信产品来应对未来OTT的竞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针对这些OTT业务,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它有高达数亿的用户群、品牌、网络覆盖、营业厅、售后、销售渠道等等,如果电信运营商真的发力,这些优势是互联网企业所不能比拟的。”吴纯勇表示,尽管OTT风头正劲,不断侵蚀运营商的短信通话业务,但并非代表运营商就没有反击能力。(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