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之争四大疑问待解:向谁收费?能否收成?0
“微信收费”,这原本是电信运营商与腾讯之间的商业博弈,目前却演变成了一场不断升温的全民大讨论。收费与否和怎么收,在困扰着运营商和腾讯公司的同时,也刺激着超过3亿微信用户敏感的神经。
昨天,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不干预微信收费问题,经营者需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其是否收费。随着收费之争回归市场,运营商和腾讯公司之间待解的问题还有很多。
进展
工信部:政府不干预微信收费
对于微信收费的讨论已经发酵了数月,在运营商与腾讯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主管部门工信部的态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昨天表示,工信部鼓励和支持包括微信在内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针对这些新业务,政府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即由经营者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其是否收费。
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运营商向腾讯收取流量之外的费用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运营商绝不能利用垄断地位去遏制互联网增至业务的发展。他表示,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此番表态中,“协调”一词也说明,在这件事上,工信部不大可能变成裁判员来敲定结果,而更多的是担任调停员的角色。
而在昨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给予了更为明确的回答。“微信从2011年推出以来,该业务是否收费或者怎么收费都是由其经营者依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的,政府部门没有干预,未来工信部也将坚持这一原则。”张峰强调,对于腾讯向用户承诺的“微信绝不会对用户收费”,工信部对此表示支持和欢迎。至此,微信收费之争再次回归市场,而运营商和腾讯公司之间仍然有很多问题待解。
解读
为何收费?
担心信令风暴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对于腾讯应用的不满由来已久。在去年12月份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就在发言中提到“腾讯QQ占用运营商资源非常大,原来的一些机制不太适合传统运营商的网络设计。”不过究竟哪里不适合,李跃并没有细说。
今年3月份,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了微信业务给运营商带来的压力,称微信仅为中国移动带了10%的移动数据流量,却占用其60%的信令资源。这也被外界理解为向微信收费的直接原因。
据了解,微信这样的应用,为了保证实时向用户推送信息,需要隔一段时间向外发送一个信令以保证自己不被网络自动关闭连接,这种信号也被形象地称为“心跳”。据业内人士透露,以中移动的2.5G网络为例,大约5分钟左右空闲连接就会被关闭,因此微信Android版本选择以“5分钟”为周期发送连接心跳,这也就是说,每部装有微信的Android设备,即使每天什么操作也没有,也相当于发送了近300条短信。
而作为网络交互的控制信号,“信令”请求超过网络处理能力时,会引发网络拥塞甚至雪崩效应,即所谓的“信令风暴”。按照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微信已经占用其60%的信令资源,但仅仅带来了10%的移动数据流量,换言之,在占有大量资源的同时,微信并没有为移动带来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同时还会影响到其网络质量。这对于移动来说,当然是很不划算的,因此提出收费的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隐藏收入困境
对于微信等业务带来“信令风暴”的可能,腾讯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易表示,解决“信令风暴”真正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扩容。
北京邮电大学曾剑秋教授指出,目前使用的信令网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微信这类OTT业务(互联网企业越过运营商而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和数据服务业务),现在突然要在这个方面占用一些技术资源,对于运营企业来说,在网络架构方面可能要重新改变。
建网需要成本投入,这似乎也让运营商的收费行为找到了依据,但是反对的声音同时存在:运营商是通过建网后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盈利,而建网的成本不应该被转嫁到其他人的头上。其实,在网络建设的成本与收入之间,运营商确有苦衷。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多年来一直对运营商发展3G业务持反对意见,他的认为,3G网络在投入高成本建网的同时带来高流量业务,但流量业务为运营商带来的收入却远远低于传统2G业务,成本与收入之间的逆差也使得全球3G运营商几乎都在赔钱。虽然他的“3G必死”的论断未必在业界获得认可,但在3G乃至4G时代运营商面临的收入压力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财大气粗的电信运营商始终盯着微信不放。
此外,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王云辉指出,由于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联通和电信手中,微信作为短信、电话业务的“掘墓人”,3亿用户产生的流量,确实给中国移动产生了成本负担。所以,中国移动对于微信收费的反应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要猛烈。微信3亿用户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没有补贴,只收取用户的流量费,运营商是赚不到钱的。因此,中国移动向腾讯收费,真正的理解,应该是用户交的流量费与运营商成本之间的剪刀差。
收钱实为收权
在有些人看来,运营商即便从腾讯处收到了微信费用,相对于建造和升级网络的成本而言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实际上,中国移动收费的目的似乎又不仅仅是为了钱,有观点认为,微信收费之争,关键并不是钱,而是对于话务权的争夺。
中国移动研究院顾问王辉4月9日在博客中发布一篇文章,称“微信收费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双方都在抢夺行业的话语权。”这篇文章中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微信等一系列的社交通信类软件,通过数据流量进行移动通信交互,完全“跨越”了运营商的短信这一业务的使用;同时,微信开发的语音对讲功能,也冲击了运营商的语音业务,给运营商的盈利和维护带来巨大挑战。因此,这次的微信收费之争,本质的内容是运营商对于“管道”被过分践踏的无奈反击,也是以腾讯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企图摆脱底层束缚,争做行业大佬的意图体现。
王辉认为,如果微信不收费,相当于行业默许了腾讯这种践踏运营商“红线”的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腾讯之后平步青云,业务可以毫无保留地凌驾在运营商之上,而各类其他的即时通信类软件会纷纷毫无顾忌地使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
在他看来,运营商如果丧失了对管道的绝对控制权,就会看着互联网企业在管道上为所欲为,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如果整个行业秩序颠覆了,将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受伤的还是用户本身。”(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