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噱头下的产业陷阱 运营商诠释集采规模经济

来源:通信产业网 作者:陈宝亮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23 14:24 
核心提示:因为光缆的偷工减料曾爆发过规模性质量问题;如今的光纤入户工程也频发断网事件。从这些集采后遗症中可以看出:运营商选择价格的时候,很难找到价格与质量的平衡点。而且,运营商也没有指定机制来做到这种平衡。集采所节约的不仅仅是成本,还有质量。

“规模经济”的理论在通信业似乎表现的更深刻了。运营商通过一次次的集采诠释了通信业对“规模”、“经济”的理解。简单来说:设备商在集采中获取规模订单,运营商也通过集采降低投资来收获经济,一场各取所需的“双赢”运动就此展开。

如果单从集采结果来看,这确实是一场双赢:市场竞争被高度集中于集团公司,凡是规模较小、商务能力欠缺、技术不足的企业迅速被清理掉,几轮弱肉强食之后,电信设备市场被催生成如今的“寡头垄断”,几家设备商分刮了整个电信市场。集采的经济效果越来越明显:集采机制下,价格竞争越来越明显。达到节约建设成本目的的运营商充分压缩了设备商的剩余价值。

然而,这看似双赢的市场运动却也逐渐在规模经济噱头的掩盖下形成了难以察觉的产业陷阱。最先深陷泥潭的是光纤光缆产业。2009年起,国内几大光纤光缆厂商在接近成本甚至低于成本的“低价”之下难堪重负,而低价的原因则是中国移动集采机制中的反向竞标——价格最低者胜出。这种机制下衍生出产业的投机分子:通过低价中标,然后在生产环节中偷工减料以节省生产成本,缺乏质量监管体系的运营商很难检测出不合格产品。产业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设备商“陷阱”则大多集中在接入网设备,也就是宽带设备。2010年中国联通的PON集采中,某设备厂商为扩大规模做出过“1元1个端口”壮举。但今年刚刚结束的中国电信PON集采则上演了设备商的“倒戈”。中国电信最初对价格估计过于乐观,规划了40万端GPON设备采购量,但集采时GPON设备商最终保持了理智,最终GPON价格高于预期,GPON采购量也缩水到25万端,而剩余的设备额由依旧低价的EPON补充。在设备商与运营商的博弈中,设备商基本没有话语权。

影响其实要比表面看起来严重:国内光纤光缆厂商每年的研发资金仅占收入的3%,而国际光纤巨头康宁的研发资金占比高达11%。所以,国内企业很难跟上康宁的步伐,更不用说是引领产业。

对于设备商情况可能更严重,因为低价下的规模扩张极易触及天花板,而且毫无品牌溢价能力。低价格不是绝对优势,高溢价、高利润才是。这不是长久之计。

而运营商也不完全是受益者。因为光缆的偷工减料曾爆发过规模性质量问题;如今的光纤入户工程也频发断网事件。从这些集采后遗症中可以看出:运营商选择价格的时候,很难找到价格与质量的平衡点。而且,运营商也没有指定机制来做到这种平衡。集采所节约的不仅仅是成本,还有质量。

作为市场主导者的运营商所主导的不能只是价格,产业需要运营商在价格、质量、技术之间寻找平衡点,并且建立机制保障平衡。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