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联网“暗战”IP v6资源
APNIC (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再次发布研究报告呼吁,支撑全球互联网应用30年的IP v4地址池已几近枯竭,全球互联网向IPv6网络的过渡刻不容缓。据悉, 目前谷歌、雅虎、脸谱、微软等全球知名互联网公司以及一些设备厂商已纷纷推出支持IPv6的体验服务,国际互联网协会等国际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IPv6网络的国际化推广。而不少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各国为在新一代互联网空间开发中抢占先机,加快IPv6部署,我国应抓住机遇,早日加入这一创新平台,增强面对未来互联网的竞争力。
几近枯竭
据专家介绍,IP地址即互联网地址,是用来表示互联网终端的逻辑地址,具有唯一性,相当于家庭的资质门牌号码。目前广为使用的IP地址是名为IP v4(意为“互联网协议版本4”,而IP v6意为“互联网协议版本6”)的32位地址,总容量为2的32次方,约43亿个左右。
不过IP v4资源有限,在全部43亿个地址中,北美约有30亿个,占总 量 的3 / 4, 亚 洲 只 有 不 到4亿个。IP v4地址总库今年2月已经枯竭,全球正面临网络地址短缺的问题,向IPv6转换的形式更加紧迫。
为了解决互联网面临的技术挑战,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于1995年正式发布新的数据包传送格式,即IP v6协议,并由此提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IP v4地址容量是2的32次方,而IP v6是2的128次方,不但解决了网络资源的地址数量问题,也为外部设备连入互联网扩宽了道路。
由 于IP v4地 址 在 全 球 分 布 不均,对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截至去年底,我国IP v4地址数量达到2 .51亿,远远落后于突破4亿网民的需求;据计算,中国网民平均拥有0 .7个IP v4地址,而美国网民平均拥有6 .3个地址。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IP v4地址匮乏的现状对中国而言已变成紧迫的压力。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多位专家则指出,IP v4地址空间仅够支撑未来一年的使用,中国进行大规模IP v6网络部署已无退路,因此必须加大IP v6地址申请力度,避免IP v4网络时代的掉队现象再次重演。
据邬贺铨介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发展IP v6的重要性,并较早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但中国大陆地区目前拥有的IP v6地址仅占全球已分配量的0 .29%,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第一名巴西的44 .15%。
对此,不少专家向记者表示,IP v6网络对我国电信运营商和电信行业而言至关重要,是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同时还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的意义。因此,对于IP v6网络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移动运营商都应重点关注,应立刻展开行动,不但要积极申请IP v6地址,还应大力发展相关应用,并予以推广。
新的机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实际上大力发展IP v6网络,还预示着新的产业机会和巨大的国际技术话语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称,我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海 量 的IP地 址 作 为 支 撑 , 因 此IP地址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发展的瓶颈。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未来5年我国IP地址需求量为345亿,其中移动互联网为10亿,物联网预计需求量为100亿,固定互联网为5亿,而按照IP地址33%的利用率来推算我国未来IP地址需求量为345亿。
英国拉夫堡大学网络经济课题组研究员王冉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P v6地址的商用部署,预示着下一代互联网广阔市场即将打开。目前,保守预测,从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到试商用阶段,IP v6地址 相 关 的 改 建 和 改 造 投 资 规 模 在2 0 0 0亿 元 左 右 ; 进 入 正 式 商 用 阶段,投资规模有望翻番。而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的同时推进,这一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扩大。(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