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中国移动 >

移动支付标准扑朔迷离:银联系初胜 中国移动2.4G仍存变数(2)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作者:李明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4-15 10:17 
核心提示:除了移动通信运营商之外,银联也推出了基于SD卡的支付解决方案。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国内发展移动应以13.56M标准为基础,联合发展基于NFC的相关产品。 对于两大标准体系的争论不休,去年11月,中国人民

除了移动通信运营商之外,银联也推出了基于SD卡的支付解决方案。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国内发展移动应以13.56M标准为基础,联合发展基于NFC的相关产品。”

对于两大标准体系的争论不休,去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国标委的相关司局组织银联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召开了移动支付工作研讨会。

据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透露,“在那次研讨会上,产业链各方在移动支付标准方面已初步达成共识,明确了近场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2.45GHz方案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

对于此番言论,一直力挺2.4G标准的中国移动并未做出过多回应,反而少有地评论起13.56MHz标准。中国移动研究院高级项目主管黄更生表示,“目前13.56MHz受理环境多样,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与NFC手机间存在互操作问题,希望各职能部门能够合作共同规范13.56MHz受理环境,关键是解决互联互通等重要问题。”

专家:未来或采用双模 同时支持两大标准

从上述迹象判断,在国内移动支付标准争夺战中,银联13.56 MHz标准略胜一筹,而中国移动所主导的2.4GHz标准恐怕面临“枪毙”的危险。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联之所以抗拒2.4G RF-SIM技术的根本原因在于控制权。“使用13.56M技术仅仅是技术的推陈出新,替代原来的磁条卡,从用户感知、商业模式扩展角度来看,没有实质性发展;而先进的2.4G RF-SIM技术不仅为银行业引入了创新的商业模式,其多元化的增值应用,对银行的客户挽留,自有业务的巩固都可发挥不可限量的作用。”厦门盛华电子公司技术总监胡欢庆说。

确实如此,中国移动2.4G标准具备较强穿透性,可将无线模块、天线及应用信息全部集成在SIM卡中,用户只需要更换手机卡即可使用,不需要手机厂商专门制造。这恰恰是银联方面所担忧的,因为运营商这样就把发卡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银行不愿其支付协议以及密钥都受制于运营商。

实际上,2.4G标准的最大弱点在于对POS机改造的成本略高,但如果对全国近300万台现有POS机进行升级改造,与13.56MHz差价不到10亿元。而移动支付市场拥有千亿元的规模。

目前,三大运营商也都在加紧筹备成立各自的移动支付公司。同时,产业链上国民技术、握奇等厂商也各自结成利益联盟,支持不同的标准。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王立建认为,“未来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可能同时采用13.56MHz标准和2.4GHz方案,移动支付终端等均将支持双模。”

“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何种方式,用户体验才是引领移动支付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王立建呼吁,“产业链各方应抛开部门间利益争夺,实现合作共赢。要尽快开展移动支付标准体系研究,针对现有技术方案从技术特点、产业链情况、应用环境现状、试用及验证情况和标准支持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估,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支付标准,以确定最终纳入国家标准的移动支付技术方案。”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表示,工信部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同时,代晓慧要求,发展移动支付应该与银行、交通等行业合作,创新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还要加强移动支付的行业监管,促进移动支付业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更要重视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满足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