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独家报道 >

王庚年关于全媒体的认识与探索(4)

来源:融合网|DWRH.net 作者: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3-20 23:25 
核心提示: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全媒体的探索近年也开始成为时尚。许多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报纸、电视、广播、出版、广告等行业 全媒体发展,大体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全媒体,即注重手段的丰

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全媒体”的探索近年也开始成为时尚。许多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报纸、电视、广播、出版、广告等行业 “全媒体”发展,大体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全媒体,即注重手段的丰富和扩展,如新兴的“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广告”等;二是“融合式”全媒体,即在拓展新媒体手段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如已经探索多年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电视”、“全媒体广播”等。不仅中央媒体,一些地方媒体也在尝试。如: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3月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运作方式、生产流程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不仅媒体,一些文化活动也冠以“全媒体”名义。如:2008年底,贺岁电影《非诚勿扰》的同名长篇小说《非诚勿扰》,在北京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全媒体”出版热潮。此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兴媒体等纷纷向全媒体发展转型,全媒体渐成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全媒体”是媒介的三重融合,即传播形态的融合、运营模式的融合、受众与生产者融合。

首先,传播形态的融合。全媒体是媒介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在传播媒介形式上,可运用纸质媒介、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载体;在传播内容形式上,可涵盖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等,对应视、听、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在依赖的技术平台上,基于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所支持的无所不在的终端,实现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资讯信息。在广播、通信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可以实现深度融合,以全媒介、全方位、全时化的表现手段进行资讯信息的传播。

其次,运营模式的融合。全媒体不仅是融合多种传媒媒介、传播手段的传播形态,更是相对应新的传播形式所拥有新的运营理念,其核心是打破媒体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媒体内容渠道的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国内媒体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虽然刚刚起步,但其方向是正确的。比如,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合作,实现内容渠道、运营模式的融合,在市场上体现出创造性活力,甚至打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湖南卫视与淘宝网合作的“快乐淘宝”,将湖南卫视的影响力、造星能力与淘宝网成熟的运营、交易、支付平台相结合,将商务和娱乐有机结合,同时通过电视和互联网两个渠道进行传播,打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新的盈利能力。浙江卫视推出类似的“电视+网络购物”节目。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进军网络游戏领域,打造“电视+网络游戏”新型运营模式。浙江卫视的“哈皮星球”大型网络社交游戏,在设计中将当下的热门事件和电视节目融入游戏,是崭新的植入广电节目元素的多媒体互动网游。

再次,受众与生产者的融合。全媒体视野下,渠道边界模糊,内容由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完成,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成为关键。媒体向“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将不再强调某种单独的传输渠道,因为在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消费者总数不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只有打通媒体之间的边界,才能获得更大市场,实现规模基础上的盈利。从前作为受众的消费者,在媒体新传播形态和新运营模式中,能够很方便地参与内容生产,从前的观众在新的媒体系统中工作和表演。消费者的角色,将由受众变成用户,以及内容生产者。在受众时代,媒介消费基本免费,传播的内容以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呈现,媒介经营很大程度上依赖争夺收视率、收听率、覆盖率而产生的广告收入。到了用户时代,消费者按自身的需要缴纳费用,通过与媒介平台、内容商、运营商的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与消费;内容的提供与定制的方式,都体现出媒体与用户共同完成的特质。媒体的影响力和经营水平,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对用户价值深度挖掘的能力。因此,在“全媒体”浪潮中,当消费者融合为媒体的一部分时,媒体的价值将存在于那些培养用户的公司。

(三)全媒体的基本特征

“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融合性。全媒体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简单连接,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共存互补、有机结合,强调的是特性不同、传播力不同、影响力不同的各种介质的聚合。全媒体不仅将新闻领域的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同时将传播技术、传播形式和手段、营销方式等全方位整合。通过融合不同的媒介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形成传播技术、内容、渠道、营销的集成体。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快速直达

首页导航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