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交班的时候到了(2)
而且跟诺基亚不同,直到今天,迅雷还活着。即使人们用PC上网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互联网上的内容资源已经足够丰沛,而人们获得内容的成本也变得更低——但是,迅雷下载仍然还活着。
很雷人的一件事是:直到今天在百度上搜索“除了”两个字,自动提示的第一个结果仍然是“除了迅雷还有什么好的下载工具”。
人们还是喜欢孜孜不倦地从全球互联网的犄角旮旯偷偷地往自己的设备上搬东西啊。永远好奇,永远饥渴,永远嫌慢,这就是中国人。
更何况可以用的工具几乎只剩迅雷一个了。网际快车、比特彗星和VeryCD什么的都死了,当年想掐死迅雷的QQ旋风早就不更新了。只有迅雷,靠下载这件事赚到了钱,活了下来。作为一款PC时代的工具产品,在这个时代,还有人提起,还有人在用,而且几乎是唯一的选项。尽管风口过了,它一天比一天落寞,你说它是成功了呢,还是失败了呢?
更何况当年,迅雷真的是一款国民级互联网产品啊。2006年,迅雷有1.2亿用户,是仅次于QQ的第二大桌面客户端软件。那一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才不到1.4亿人。
这不禁让我多了几分唏嘘:在十几年前的中国互联网界,通过搞定一项核心的关键技术,就能满足上亿人的需求,做出一款国民级产品。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看腾讯的脸子。既不用考虑那么多的运营、推广和公关战,也不用花太多钱买流量,更不用被资本意志逼着蒙眼狂奔,眼看着车丢了个轮子,也得假装没事地在高速公路上飞速疾驰……对想做点事的技术高手来说,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啊。
迅雷和邹胜龙赶上了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是他的幸运;这个时代快速地过去了,这是他的不幸。
通过对分布式技术的持续研发投入,10年前的迅雷,可以匹敌今日美团、今日头条和滴滴的江湖地位。可当时的迅雷只有200多人,在营收已经基本平衡的2005年底,它还只有40多人。而今天的所谓TMD三小巨头,员工人数比起当年的迅雷,恐怕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不止吧。
那是一个真正只懂得技术的one trick pony,可以一骑绝尘的年代。我们有理由怀念那个年代,因为技术创新真的很重要。而在过去几年,从O2O、外卖到专车,再到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在资本意志过于强大的环境下,绝大多数钱和资源,显然没用在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上。
二
说到迅雷从明星公司的位置上跌落,直到今天把重心放在云计算上的整个过程,还是得说到这家公司,以及它的最核心的创始人——邹胜龙和程浩的气质。
至今仍然经常被提到的是,迅雷是中国最早的很有“硅谷范儿”的公司:邹胜龙和程浩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员工不分层级互称英文名,休息时间聚众打《星际争霸》……但硅不硅谷范儿的,其实根本不那么重要。“范儿”这个东西,可能就是个面子,但不是里子;而且“范儿”是会变的,百度在北大资源楼那会儿也是很“硅谷范儿”的,后来呢?现在呢?(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