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全球蔓延数据共享套餐 运营商求变流量资费

来源:通信信息报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3-10-17 13:14 
核心提示:对于运营商来说,虽在短期内有可能降低其收入,但好处是可以降低服务费、维护费,可以增强用户粘性,还可以刺激消费者转向运用数据流量。可以说,数据共享模式是用户和运营商共同的选择。

数据共享套餐自2012年由美国运营商Verizon推出之后,就广受市场关注。受Verizon启发,一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数据共享套餐潮”,通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运营商纷纷推出自己的“数据共享套餐”。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为王,套餐设计从传统的以语音为主到如今的以数据为主,是运营商满足用户流量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表现。

数据共享模式逐渐流行

澳大利亚电信公司(Telstra)近日推出了数据流量共享套餐,同一用户账户下的多部联网终端可共享数据流量。

据悉,澳大利亚电信此前进行的调研显示,约80%的澳大利亚人拥有多部联网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此前有用户向该公司提出了终端共享流量的需求,作为回应,澳大利亚电信将已在北美风行的数据共享套餐引入旗下。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商传统的语音、短信收入下降与流量收入增长是趋势,另一方面,运营商也面对着OTT的严重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运营商的套餐设计从以语音为中心转向以流量为中心进行创新设计吸引用户成为必然。美国运营商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并迅速获得了成功。

去年6月底,美国运营商Verizon推出数据共享套餐,成为全球第一家允许多款设备共享同一资费套餐内数据流量的运营商,开启了数据业务计费的新模式。

在Verizon的带动下,全球不少运营商纷纷加入“数据共享”阵营。AT&T紧随其后,去年8月推出数据共享套餐;今年3月份,北欧运营商TeliaSonera将数据共享套餐思路引进欧洲,西班牙电信、比利时移动运营商Mobistar紧随其后,相继推出类似套餐。亚太方面,日本的软银和NTT、香港CSL,还有刚刚加入阵营的Telstra等均有提供数据共享业务。

数据共享模式是市场的选择

数据共享套餐自诞生之日起,市场对其的接受度证明了,这是一项为消费者所认同的创新,于消费者和运营商而言都是有利的。消费者可用一个号用好几种设备,省钱省事;对于运营商来说,虽在短期内有可能降低其收入,但好处是可以降低服务费、维护费,可以增强用户粘性,还可以刺激消费者转向运用数据流量。可以说,数据共享模式是用户和运营商共同的选择。

从全球范围来看,语音低值化进一步加剧。这与人们上网习惯的养成、OTT业务的快速发展、高速宽带的全面普及等密切相关,是大势所趋。多终端共享数据,实现了同一账户购买的业务量在不同设备间共享,实现了从模块化套餐体系到多维度综合套餐体系的过渡。这给用户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用户把原来的每个终端都配备的单一账号都整合起来,大大减少了整体支出。

数据共享套餐给运营商带来的益处很多,比如,运营商以较低的成本吸引到了多个新用户,还增加了用户粘性,有效防止了数据管理混乱,形成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还可以吸引技术早期采用者,这类人群属于ARPU值较高,更倾向于拥有多款终端。数据共享用户选择了这个套餐后,一般会留在这个套餐里,因为个人离开这个套餐,反而会为更少的流量花费更大的成本。这个套餐可提高用户粘性,并有能力以更低的成本将本来运行在竞争对手网络上的设备争取过来。

这在数据共享套餐的诞生地Verizon身上已经可以看到效果。该公司允许最多10部终端共享一个移动通信账户。在实行了数据共享模式之后,用户加速从功能型手机向智能手机迁移,平均每个移动连接账户接入的设备数也有所增加,为此零售合同用户的ARPA由去年的134美元增至144美元。

国内资费模式改革需循序渐进

再看中国通信市场。当前,国内移动终端的种类已非常丰富,从功能机到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机,从iPad到各种平板电脑,这些终端的持有者都成为运营商的目标用户群。这是否意味着,Verizon的数据共享套餐模式可以为国内运营商直接拿来用?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实行数据共享模式的国家(地区),其通信消费市场有较高的多设备渗透率以及较高的后付费用户渗透率,且当地用户数据消费及家庭共享的习惯较为普及。而在国内,消费者还不熟悉数据共享概念,市场也不容易接受,运营商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市场营销及教育成本,后端系统(如服务开通、计费、政策和客户关系管理)也面临挑战。(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