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谁更代表互联网的大趋势:WEB,还是P2P?(2)

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姜奇平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4-07 11:36 
核心提示:WEB已死的真实含义,实际在暗示,由技术导致的开放,最终会被商业力量拉回封闭:在长途跋涉之后,我们可能又回到了原点。《连线》的文章比较开放的谷歌与封闭的苹果说:事实上,通过iTunes,乔布斯以谷歌所拒绝的方

“WEB已死”的真实含义,实际在暗示,由技术导致的开放,最终会被商业力量拉回封闭:“在长途跋涉之后,我们可能又回到了原点”。《连线》的文章比较开放的谷歌与封闭的苹果说:“事实上,通过iTunes,乔布斯以谷歌所拒绝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紧密合作。在谷歌的开放和分发模式中,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在任何站点发布广告,而谷歌则可从中获利,它的利润来自于大众。而对于苹果,只要有人购买电影或歌曲,它就可以获利,它的利润与传统的内容提供商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在暗示:新兴而开放的技术与传统而封闭的商业相遇,后者将是胜者。而WEB的统治地位被手机的统治地位替代,就是这种转折的转折点。

因此,这成为对互联网的技术趋势与商业趋势的一个根本性判断。

我个人认为,《连线》的技术判断存在逻辑与事实上矛盾,WEB已死的技术判断,并不能必然地导出他们想得出的那个商业判断。封闭的商业将占胜开放的技术的判断是不成立的。为此,我们要还原事实真相。

2、互联网中WEB与P2P两种计算模式的客观存在:技术上的事实与真相

知名技术博客Boingboing指出《连线》文章中作为论据的重要数据图犯了低级错误。Boing Boing认为WEB不仅没有“已死”,而且越活越好。他指出,如果将过去20年间互联网上包括Web网页在内的所有互联网应用都有不可思议的大幅增长。据统计1995年至2006年间,Web总流量从10TB/月,增长到了100万TB/月。

这个指控在定量分析上也许有道理,但作为定性分析也许不是那么致命。因为互联网技术中确实存在着WEB与P2P两种计算模式的分别。如果P2P占上风的判断在性质上成立,仅靠Boing Boing提供的WEB增长数据,并不能绝对说明问题。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技术问题本身作一个性质上判断。

WEB与P2P两种计算模式同属于互联网。以WEB方式联接互联网,或以P2P方式联接互联网,并不会改变互联网本身,也就是说,不能认为以WEB方式联接就是互联网,而以P2P方式联接就不是互联网。联接互联网有多种方式,如Http、P2P、Ftp、Email等。从表面看,WEB使用的是Http,P2P可以不走Http,不用浏览器。例如,SKYPE联的也是互联网,但可以不经Http浏览器方式,而采取客户端模式。

从WEB与P2P发展的源头上来说,实质性的差异在于, WEB采用的是传统电信网络的主从模式(Client/Server ,C/S模式);而P2P采用的是分布式计算模式。主从模式由一个集中控制的服务器作为网络的中心,将分布在网络节点上的客户端,放射状地分别联接起来。客户端只能访问服务器上的资源,客户端之间不具有交互的功能。而P2P模式,客户端具有交互的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以拓扑状联接,而网络可以是无中心或去中心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一开始说,WEB更多代表集中,P2P更多代表分散。

打个不精确的比方,WEB有点象孔子说的“爱有等差”(仁爱),爱以家为中心,一圈一圈扩散,亲疏有别,就好象节点以服务器为中心联接一样;P2P有点象墨子说的“爱无等差”(兼爱),整个网络是无中心的,每个节点彼此之间是等距离的,儿子(节点)与老子(喻服务器)的关系,并不比与朋友(喻其它节点)更近,大家都是对等的。

如果按WEB这个最基础的原始含义来理解“WEB已死”,就成了互联网中主从结构“已死”。《连线》文章第一个技术上的逻辑矛盾在这里暴露出来。它首先把云计算给否定了。云计算模式高度依赖服务器,服务器的集中计算功能甚至被一些大企业当作云计算的主要特征(虽然这是片面的,因为云计算实际是集中计算与分散计算的结合)。而且文章如此称道的苹果,其模式的运转,也离不开服务器。

P2P在其原初形态中,具有私有的特征。例如通过P2P私有协议,点对点之间建立起类似互为FTP服务的关系,直接在客户端与客户端之间分享文件。好象两个人之间的窃窃私语。这种关系有点象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牛仔对牛仔的关系。《连线》文章如果是想拿这种关系,与他所谓“开放而自由”的WEB进行对比,就会犯第二个错误:把技术事实判断反了。事实上,P2P与WEB,都是“开放而自由”的(如果不说P2P比WEB更“开放而自由”的话),互联网底层技术中,不存在不“开放而自由”的东西。互联网的本性就是“开放而自由”。如果《连线》文章非要证明封闭的商业必胜,不如说《WEB已死,互联网也死,PC永生》更为精确。因为文章称赞的苹果模式的封闭性,都是由PC封闭模式演化而来。只不过从过去的操作系统封闭,经中间件构件(WIDGET)作用,转变为应用程序的封闭。但是,app应用程序的封闭,与P2P的私有之间,只有形似而没有任何技术上的神似。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