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软件 >

Google又把事搞砸了,至少从语音交互上看是这样的(2)

来源:李智勇 作者:李智勇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7-01-10 12:26 
核心提示:不知道硬件上的需求,如何设计出与各种硬件适配的API,如何知道怎么提供对于硬件厂商最为便利的方案?把这种苦活累活完全下放给各个硬件厂商去自己摸索吗? Google开放ASR和NLP的API其实已经许久了,但从CES的结果

不知道硬件上的需求,如何设计出与各种硬件适配的API,如何知道怎么提供对于硬件厂商最为便利的方案?把这种苦活累活完全下放给各个硬件厂商去自己摸索吗?

Google开放ASR和NLP的API其实已经许久了,但从CES的结果来看,显然Alexa这种系统整合型的方案更受欢迎,它即解决了与下层硬件的适配问题,也解决了后端内容整合问题。

拔高一层来看整件事情,我们可以讲做语音助手这事,事实上有这样几个关键控制点:

做标杆型的硬件产品,但不与已有用户习惯对冲。直接讲就是新品类必须避开手机和PAD,否则一定会被覆盖掉。

丰富后端内容,对于语音助手而言,硬件、音乐甚至打电话都是内容。内容需要从头部开始逐渐填充长尾内容。引申开来就是要把Alexa和Echo这个产品分割开来,让它后面的东西尽可能的多。

树立技术优势,在这里技术既包含深度学习这样的纯算法也包含声学等与物理紧密相连的领域。当内容没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前端技术(声学和语音识别)要比语义更重要。因为它们更影响速度和精度。

亚马逊做对了什么?

在上一节提到的几个点上亚马逊几乎每个都做对了。

第一亚马逊没回避硬件的烦难,花了四五年打造了Echo,这样一来亚马逊就掌握了一个很难被超越的制高点。

这看着很诡异,但事实就会这样,否则的话Google直接把Google Assistant开放出来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自己打造什么Google Home。但实际上硬件和背后Assistant的耦合程度远高于搜索和浏览器,搜索和浏览器的耦合程度事实上是便利不便利,但Alexa和前端的硬件的耦合程度则牵涉好不好用的问题。而Google则是迫于Echo的压力才开始做Google Home。

第二亚马逊在Echo获得初步成功后迅速开始分离Echo和Alexa,具体动作就包括完SDK(ASK&AVS)的文档和案例,成立Alexa Fund,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等。最终结果之一就是所谓的7000项技能。7000个技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完全足以覆盖技术和某些内容上的劣势。这就好比淘宝上商家数一旦超过某个阈值,QQ流量再大也搞不定了。

那现在Google有几个第三方伙伴呢,它只有1个。而且Google似乎还在神游,它作为后来者本应该上来就把这一系列东西都做了,这样才体现后发优势,但它并没有。

第三是用用稳妥的方案打造更优异的体验。稳妥的方案是说前端至少要和亚马逊持平,后端再体现语义和内容连接上的优势,这样就可以在整体上反超。但Google很有意思的选了个两麦克的方案,直接导致交互效果很差。这实在是大昏招,从便宜的角度解释是合理的,但你在做的是个标杆型产品,便宜与否真的那么关键吗?(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