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电子商务 >

矛盾与压力:亚马逊推触摸屏Echo的变性之危?

来源:孙永杰 作者:孙永杰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7-05-10 11:03 
核心提示:首先从Echo的销量看,统计是五花八门,原因是亚马逊自己从来不公布自己Echo的实际销量(按理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统计自家Echo的销量应该轻而易举),全部是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数据。例如Voice Labs估计1月份家庭客户已经拥有700多万台Echo设备; CIRP给

近日,市场咨询公司eMarketer的报告显示,亚马逊在语音控制市场占据统治地位,即亚马逊凭借Echo智能音箱占据美国语音智能音响用户约70.6%的份额,远远领先于谷歌,谷歌只占了23.8%,其它企业合计占有5.6%的市场,这些企业包括联想、LG、哈曼-卡顿、Mattel。这似乎再次证明了Echo(确切地说是其中采用的Alexa语音识别技术)智能音箱的领先地位,而传闻中触摸屏Echo的发布,更被业内多数一直追捧亚马逊Echo(其实本质上是Alexa)的媒体和业内人士所称道并认为会扩大Echo在智能音箱市场的领先优势。事实真的像表面看起来这般简单吗?

首先从Echo的销量看,统计是五花八门,原因是亚马逊自己从来不公布自己Echo的实际销量(按理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统计自家Echo的销量应该轻而易举),全部是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数据。例如Voice Labs估计1月份家庭客户已经拥有700多万台Echo设备; CIRP给出的数字是820万台;摩根士丹利称2017年假期之前总数将超过1100万。从这些第三方的统计看,其最大差距竟然在400万台左右。

不要小看这400万台的差距,它已经占到了VoiceLabs估计的700多万台的57%和摩根士丹利所言的1100万台的36%。那么到底自2014年发布Echo至今,Echo实际销售了多少不要说真实的数字,就是估计的数字都差距很大。需要说明的是,Echo发展至今,其包含了Dot、Tap、Echo等系列定位和定价不同(分别为50美元、130美元和180美元)的智能音箱,而按照市场研究公司CIRP)自从推出以来,Echo Dot占亚马逊智能音箱总体销量(约1070万部)的半数,且自从2016年10月份发布第二代Echo Dot以来,它绝对有助于推动Echo整体销量上涨,还在购物季提供打折优惠,购买多部还能获得礼物的说法,我们是否认为,与之前亚马逊的Kindle Fire平板电脑热销一样,低价格和促销是驱动Echo增长的主要动力。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用户为何选择价格最低、同样是采用Alexa技术的Dot呢?这就涉及到Alexa或者说用户使用Echo时最常用的功能。市场研究公司Statista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计时、播放音乐、读新闻、闹表、查看时间等,可以说用户最常使用的Alexa支持的功能相当简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是Alexa支持的应用太少;要么是音箱这种产品形态(例如缺乏触摸屏)本身限制了Alexa技术和体验的进一步发挥。所幸的是亚马逊似乎意识到了这些,其支持Alexa应用的数量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135个到今年第一季度的10000个和业内传闻其即将推出触控屏Echo就是明证。

不过从Voice Labs最新研究显示的97%的用户会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对Alexa的新功能失去兴趣,不再使用它;与此同时Alexa的10000项功能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赢得了回头客看,Alexa支持应用数量的增加并未得到用户的认可或者说其对于提升Echo未来市场竞争力的拉动相当有限。原因何在?这里同样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Alexa在支持这些应用中的体验不佳(至少与上述目前用户最常用的Echo功能相比),还有一种就是这些应用缺乏另类使用模式(例如触控屏)的支持或者说协助。对此,苹果全球营销副总裁菲尔·席勒近日就公开表示,在许多情况下,一些专用智能语音设备缺乏显示屏是一种妨碍。

但不管是哪种原因,我们认为Echo已经陷入了矛盾和压力之中,即面对谷歌、微软、苹果等都已经和即将进入这个市场,单就上述最常用的功能,采用Google Assistant的Google Home、采用Cortana的微软Invoke和采用Siri的苹果智能音箱的技术和体验可以轻易做到与亚马逊Echo相当的水平,但亚马逊企图借助应用数量彰显Alexa技术上的优势又未能得到市场和用户的买账进而转换成自身的竞争力。这也是为何业内分析认为,随着谷歌、微软和苹果等企业进入智能音箱市场,亚马逊Echo销量未来势必下滑的主要原因。(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