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电子商务 >

支付行业新棋局 移动支付3年后将成主流(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聂伟柱,洪偌馨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31 15:04 
核心提示:移动支付3年后将成主流 李军:目前来讲,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移动支付格局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 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联和各商业银行。其中,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

“移动支付3年后将成主流”

李军:目前来讲,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移动支付格局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

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联和各商业银行。其中,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做得不错,但在近场支付领域主要还是在部分区域进行试运行,关键是用户体验不够好。运营商方面,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都在做,它们有自己的支付公司,基本上跟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模式差不多。但不足的是其缺乏经营经验,以及相关的商户资源,因而需要跟相关方面合作。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但其做了不少创新,比如二维码的支付方式。

总体来看,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整体普及率还比较低,多数移动支付业务与产品还处于试商用阶段,产业链各方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整体上来讲还处在探索期。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已经让包括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参与企业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在移动支付领域布局,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德勤《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的调查显示,66.67%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经制定了移动支付战略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拥有战略但尚未提供服务的占到20.72%,两者合计87.39%。

在移动支付不断普及的情况下,其将于未来3年发展成为主流的支付手段,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的普及率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德勤的调查对象认为近场支付在未来3年内会受到高度和中度关注的占到了93%,认为远程支付在未来3年受到中度和高度关注的也占到95%。报吿称,各方对于移动支付的持续关注将进一步推动越来越多的参与方加入产业链以及移动支付工具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各方都分别进行了积极的尝试,2015年这一局面仍将继续。

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以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为主,可以整合利用现有的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但对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弱。反之,运营商模式对终端用户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控制能力较强,但缺乏商户资源。第三方支付在用户和线上商户资源上具有优势,但线下商户资源不足,对终端设备制造的影响力也有限。

各种模式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上参与方都持有合作共赢的理念。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独立于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的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

原因在于,在当前移动支付产业格局混乱的情况下,需要这样一个可以协调各方利益和技术业务标准的第三方平台的出现,推动移动支付产业进一步发展。

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各个参与方之间对主导权的争夺,也在客观上促成了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的发展。未来,随着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的进一步普及,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错综复杂,参与方众多以及各方的利益和资源的争夺激烈,仅依靠单一标准的出台和建立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很难改变现状和推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产业链各方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相互可能的合作,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应该以融合各方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的规范和持续的平台整合为主线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