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电子商务 >

金融网络欺诈大调查:银行无一不撇清责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丁玉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4-16 21:25 
核心提示:数月以来,假冒网银、钓鱼网站窃取客户资料及密码导致储蓄账户资金被盗案件时有发生。 商业银行对存款人账户资金安全的保护能力受质疑。国外的银行可以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做到事前发现可疑,事中进行阻断。 而我们的有些银行是靠事后,大多数都是客户报案

数月以来,假冒网银、钓鱼网站窃取客户资料及密码导致储蓄账户资金被盗案件时有发生。

商业银行对存款人账户资金安全的保护能力受质疑。

“钓鱼网站等欺诈交易的发生,虽不能说明银行的系统安全机制已被犯罪分子攻破,但这反映出国内银行在欺诈交易风险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真空地带。”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一位人士受访时指出,任何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均分为事前、事中、事后阶段,至少在事前监测阶段,我们做得是不够的。

国外的银行可以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做到事前发现可疑,事中进行阻断。

而我们的有些银行是靠事后,大多数都是客户报案了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

1、“欺诈交易”案发

近年来,国内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信用卡总量已达到2.1亿张,2010年信用卡交易量达5.1万亿元,其中消费金额2.7万亿元。

业务虽高歌猛进,有些银行卡欺诈交易的风险防范意识却甚为薄弱。银行卡欺诈交易的威胁日益严峻。

2009年,国内信用卡产业已形成损失的欺诈交易金额1.74亿元,同比增长5.10%,而据业内人士估计,2010年比2009年至少翻了一番。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受理环境的改善,信用卡的欺诈时有涌现。

费埃哲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建分析称,一方面,随着卡市场的发展,这种欺诈变得非常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欺诈总是倾向于攻击薄弱的环节。

“在欺诈防范的技术手段上初级,风险防范的意识薄弱。

因而欺诈非常容易得逞,欺诈的规模化发展成为一个趋势。”他说。

欺诈风险属操作风险范畴。纵观已发生的欺诈行为,如信用卡套现、盗卡、伪造卡、钓鱼网站等网上支付诈骗等,欺诈犯罪手段并不高明,受害者之中也不乏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当欺诈交易发生时,指责客户风险防范意识的不足多有失公允,更需银行反省自身,其反欺诈管理是否在意识、技术和机制上存在漏洞和不足。

陈建表示,近来各种欺诈案件频发,中国的商业银行对欺诈交易风险管理已经有所认识,但在具体操作上还需强化。

通常欺诈交易风险管理体系只有最基本的解决方案,即在案件发生后,经客户举报、投诉方才进行案件跟踪以及客户关系处理。

“但是,欺诈交易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事前的监测和识别,因为案件发生时,损失已经造成,并且对资金的追索、案件的侦破不仅成本巨大,而且难以完成。”陈建说。

银行可以事先有更多作为。比如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和发现欺诈行为,从而在不增加存款持有量的情况下改善客户关系,而不仅仅只是对客户做风险教育及提示。

一位接受访问的国有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指出,银行有责任主动发现钓鱼网站的存在,然后及时提醒客户去防范,并协调相关部门关闭这个钓鱼网站,“这方面银行还是有很多改进空间”。

简而言之,即建立一种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交易数据、欺诈活动、持卡人信息的技术分析,来说明账户存在欺诈交易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具体交易中,银行也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帮助客户控制风险。

“比如对网银交易设置更灵活的额度或降低单笔转账金额;比如一笔交易操作完成后,银行在资金转移出去之前,通过客服短信告知客户;针对金额较大、或者较可疑的转账行为,还可以让客服中心人工进行交易确认。”该人士表示。

欺诈交易事前监测与识别十分必要。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讲,几乎主要的发卡银行,都采用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以及大批量实时处理的IT手段,来进行实时的精确的反欺诈,特别是反申请欺诈和交易欺诈。

2、银行“无过错论”?

在已发生的多起欺诈交易中,银行无一不撇清责任,如何看待银行的“无过错论”?(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