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云计算印象
2012年3月19日—26日,我们参加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组织的“云计算美国之行”访问团,到西雅图和旧金山两地拜访美国多家云计算相关公司,其中既有Amazon、微软、Google、Facebook、Rackspace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有Heroku、Engine Yard、Puppet等新兴云计算公司,还包括CloudCamp为代表的美国云计算社区。虽然行色匆匆,难以进行非常深入的交流,但接触面比较广,对美国云计算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情况有了更多直观认识。
微软
我们到访的第一站是位于西雅图的微软总部。企业IT走向云计算已成为大势所趋,所以微软与软硬件巨头IBM、HP、Oracle、Dell一样,都在积极布局云计算技术、产品和平台,或收购,或积极研发。
云计算大战的焦点之一,是如何降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环保问题。Facebook开源Open Compute项目更加剧了数据中心技术方面的竞争。微软也大幅投资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新一代数据中心。这次我们有幸参观了微软在Redmond Ridge的研发数据中心,各方面都非常先进,虽然设备的密度极大(52U/rack),PUE值仍然能够达到1.17。应该说,在纯粹设备上国内并不落后,但这个数千平米的数据中心只有10人负责运营,而支撑Azure平台的主力Quincy数据中心,占地47万平方英尺,运营人员也只有35人,自动化程度惊人。另外负责人介绍,由于设备密度太大,思科现有的交换机已经无法支持,必须开发新一代。
云计算的理念其实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而作为一个术语而流行始自2006年,但至今仍然免不了众说纷纭,这一点国内外情况倒是差不多。云管理平台企业enStraus副总裁Bernard Golden在美国CIO圈子里颇有名气,他在交流中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大公司的CIO虽然一方面口口声声云计算还不安全,不能轻率采用,可另一方面已经非常普遍地使用Salesforce、Workday等SaaS软件管理客户和员工等最敏感的信息。不过他也承认,虽然在美国云计算已经成为主流,但大家还是免不了不断的分歧与纷争,因为有太多背景不同的厂商和人说自己在做云计算。
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有共识的,那就是Amazon已经在公共云领域比较稳固地建立了自己的优势。2011年12月Gartner的研究表明,AWS自2006年推出以来,一直保持高速的产品研发节奏。AWS云平台无论在执行能力还是在前瞻性上,都在IaaS提供商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它也在向PaaS扩张。
与此对应的是,AWS惊人的指数型发展速度。由图5可见,截止到2011年底,Amazon S3已存储了7620亿对象,年增长率达到192%,而且还在不断加速。另外,据美国调查公司451Group的报告,AWS已经占据了美国59%的IaaS市场份额。
虽然Amazon很少公布图5那样具体的规模数字,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各种渠道做一些估算。此前Accenture的Huan Liu曾估算AWS的服务器可能有44.5万台,但一般都认为这个数字可能偏高。James Hamilton去年6月曾透露,AWS当时每天增加的容量足可以支持Amazon最初头五年全球运营,而那时公司营收已经接近30亿美元了。另据4月中旬DeepField的数据,现在每天有1/3的美国互联网用户至少访问一次AWS,它还占据了1%总互联网流量,并已经是全球第四大CDN。
拜访Amazon云计算部门时得知,它现在约有2000多人(其中有相当比例是销售人员),今年还准备扩招500人左右。有熟悉美国企业运作的同行者据此粗略算出,Amazon今年的营收目标至少应该是20亿美元。而2011年Gartner对此数字的估计是10亿。发展速度的确惊人。
云计算最初的用户主要是新兴公司,但现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许多大型公司也已经转向AWS。其中视频服务商Netfilix是一个经典案例,这个流量巨大的网站完全放弃了自建数据中心。利用AWS做海量存储、大数据分析和容灾备份的就更多了:SAP、Adobe、三星、爱立信、日立、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Web应用和海量数据领域,AWS近年也在开拓面向企业云服务的产品,IBM、Microsoft、Oracle、SAP的全线商业产品和各开源产品的都可部署在AWS云服务上。4月底,Amazon又推出应用商店AWS Marketplace,由Amazon负责统一计费,更加方便用户。(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