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产品 >

英特尔移动是如何走向衰败的?

来源:孙永杰 作者:孙永杰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6-05-04 11:16 
核心提示:因为此前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刻意强调了基带芯片(调制解调器芯片)的市场潜力,而日前传闻的苹果今年新的iPhone7可能会部分(预计采用比例在30%左右)采用英特尔基带芯片似乎也作证了英特尔的努力,而作为智能手机,业内知道从某种程度上,移动

近日,随着英特尔停止对代号为Broxton(主要面向高端)和SoFIA(主要面向低端)两款主要针对智能手机的“凌动”(Atom)系列处理器产品线的开发,诸多分析和评论认为,这标志着英特尔已经放弃对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芯片市场的争夺。

严格意义上说,这个结论并不准确,因为此前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刻意强调了基带芯片(调制解调器芯片)的市场潜力,而日前传闻的苹果今年新的iPhone7可能会部分(预计采用比例在30%左右)采用英特尔基带芯片似乎也作证了英特尔的努力,而作为智能手机,业内知道从某种程度上,移动芯片考量的是SoC(片上系统)的整合能力,这之中,基带芯片的作用和实力要甚于应用处理器。所以我们认为,英特尔并非是退出移动芯片市场,只是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放在了基带芯片上。尽管如此,作为当初进入移动市场,初衷和目标主要还是在应用处理器(也就是业内看中和评价英特尔在移动芯片市场成败的标准)的英特尔依然难掩在移动衰败的衰败,原因何在?

当谈论英特尔在移动的衰败业内总认为与其进入移动市场过晚密切相关。有一定道理,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因为早在2011年英特尔就已经宣布以Atom系列处理器进军移动市场了。而那时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处在上升的爆发期,芯片市场远不如现在激烈(除了高通、联发科外,华为、苹果、三星的自研手机芯片还远未显现出今天如此的优势),也就是说当时英特尔进入手机芯片市场的时机并不晚,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英特尔没能把握时机呢?

众所周知,英特尔当初进入移动芯片市场主打或者说与基于ARM架构移动芯片相比的优势是性能。但实际情况远非那般简单。即尽管在某些标准跑分软件中,Atom系列芯片确实比同等ARM架构的芯片性能强劲,但在Android手机的实际应用中,由于兼容性等原因,在标准跑分软件中性能表现领先的Atom系列处理器出现了性能的大幅衰减,加之当时智能手机的应用对于性能的需求并不如现在这般迫切,这使得英特尔Atom芯片性能优势大打折扣的同时,反而放大了功耗过高的软肋。由此可以看出,英特尔在当时高估了自己Atom系列芯片的性能和错估了移动市场对于芯片的核心需求。

更致命的是,在随后移动芯片的发展中,英特尔刻意减缓了Atom系列芯片创新技术的应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芯片制程方面,制程技术的采用总是落后于其传统PC芯片至少一代,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芯片产业中,制程技术的提升,无论对于芯片的性能的提高还是功耗的降低都至关重要。而就在英特尔刻意减缓创新技术采用的同时,基于ARM架构的芯片的创新却在不断加强,并最终体现在性能上的赶超。

例如相关测试显示,苹果iPhone 6s的A9芯片的单核成绩远高于1.1 Ghz版MacBook(搭载双核心四线程的Core M-5Y31处理器),多核得分也与后者接近,除此之外,A9处理器的单核表现还优于1.2GHz版Mackbook。至于性能更加强劲的苹果iPad Pro上使用的A9X芯片,据测试显示,运算能力已经超过12英寸MacBook配置的英特尔酷睿M芯片,尽管远落后于高配版Macbook Pro配置的酷睿i5和i7芯片,但A9X的运算能力不输于低配版Macbook Air配置的酷睿i5。要知道,无论是英特尔的酷睿M还是酷睿i系列芯片,它们的性能均在Atom之上的,可见Atom在移动芯片(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所处的位置(性能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并在实际的市场中得到了体现。即诸多英特尔移动芯片的合作伙伴相继放弃英特尔Atom系列芯片。例如联想在其最初的K系列旗舰机采用英特尔Atom系列芯片之后很快便转向了ARM架构的芯片,而一直坚持采用英特尔移动芯片的华硕近期也决定大幅削减在自家智能手机Zenfone系列采用英特尔芯片的比例,据称缩减后的比例仅为20%。

如果说上述是英特尔移动芯片在发展过程中英特尔技术上的失误的话,那么始于2014年的以巨额补贴硬攻平板电脑芯片市场的举措则是市场策略的失误。(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