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技术 >

芯片缩微遇瓶颈,天花板已现?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3-26 15:55 
核心提示:更重要的是,看来在2016或2017年之前都不会有除英特尔以外的公司量产14nm FinFET。因为要量产,就必须确保能达到比前几代技术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每栅极成本。

半导体产业正在面临一项挑战,即每两年微缩芯片尺寸的周期已然结束(亦即“摩尔定律”),我们正在跨入一个情势高度不明的阶段。业界目前面临的几项关键挑战都显示,芯片微缩的路程愈来愈艰困了。

1. 晶圆代工厂量产32/28nm晶圆的周期延长到了三年左右。2009年,45/40nm晶圆占代工厂营收比重仅10%;而2012年第四季,32/28nm占代工厂营收比重也是10%。

2. 在32nm量产2年多以后,22nm的FinFET才宣布将迈入量产。FinFET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英特尔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卓越,但仍需克服许多挑战,才能支持新一代SoC所需的多阈值电压和多VDD位准。

3. 与28nm工艺相比,下一代20nm平面CMOS将面临更多的容限控制挑战。这可能带来重大影响──20nm的每栅极成本将高于28nm。

每栅极成本

由于每栅极成本很可能会升高,因此,在迈向下一代工艺时要做的工作实际上还有很多,这会进一步延长设计完成的时间。另外,14nm世代的每栅极成本也可能比28nm来得高。

4. 20nm以后的下一步是什么?半导体产业正致力于开发14nm FinFET。确实,14nmm终将到来,但在制造上会面临更多挑战,包括阶梯覆盖(step coverage)、FIN尺寸的控制、在多个层上使用双重曝光(double patterning),甚至需要使用四重曝光等。

此外,显然,超紫外光(EUV)微影技术无法赶上2014~2015年的时限,所以业界仍得继续使用193nm工具。

而最近检视28nm生产线的问题也显示,许多技术正在逼近极限。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FinFET能否实现芯片上的多VDD位准和多阈值电压。

业界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开发新的组件库、IP必须过渡到FinFET架构、必须测试芯片的运作,还要确保能够量产。在14nm世代,复杂的芯片将花费2亿~5亿美元的设计成本,即使是返工也必须花费2,000万~5,000万美元,更别提设计失败的成本了。

更重要的是,看来在2016或2017年之前都不会有除英特尔以外的公司量产14nm FinFET。因为要量产,就必须确保能达到比前几代技术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每栅极成本。

而在14nm以后,还会面临全新的挑战(EUV、450mm、碳纳米管等)。半导体产业必须意识到,挑战越来越艰巨,而且朝更小尺寸缩微的时间也会不断延长。

这代表整个供应链,包括模具供货商、光罩厂商、代工厂、IC设计公司和电子产品制造商,都必须进行调整。

苹果(Apple)就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单从硬件角度来看,新一代iPad最主要的变化就只是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罢了。

对晶圆供货商来说,若他们不做出相应调整,那么每月10,000片晶圆就须高达10亿美元的成本,是非常惊人的。

本文作者Handel Jones是市场调查暨顾问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Inc.的创办人兼CEO。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