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技术 >

智能电网信息系统芯片技术需统一标准

来源:中电新闻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1-25 14:32 
核心提示:自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起,西安交通大学和苏州市先后成立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苏州)、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教育科研机构。

西安交大“产商政学研”模式助推我国智能电网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服务智能电网建设,我们力主在智能电网信息系统方面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芯片。”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建华告诉《每周能源观察》,但是,目前国内还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希望国家及早制定智能电网信息系统芯片的统一技术标准。

这是王建华在11月14日召开的智能电网与先进电力设备学术交流会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委会年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本届年会由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委会主办,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王锡凡等国内知名电力系统专家出席了会议。

最早提出智能操作概念

电网智能化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电器及系统等智能电力设备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扮演着网络核心节点的角色,其研发水平和有效应用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必要保证。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创建于1908年,是我国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在以王建华教授为首的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与重点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完成了包括特高压工程、智能电力设备、电网规划与保护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为国家电力科技理论及应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安交通大学“产、商、政、学、研”科技创新合作模式。

据了解,1995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国际上提出智能操作概念,这是世界上最早针对电器设备智能化运行的表述,发现在线运行条件下电器的劣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开发了智能设备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还在国际上首次形成了电力市场仿真的系统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三峡工程、西北750千伏电网结构优化和20余个大中型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电力建设项目论证。”王建华向《每周能源观察》介绍说,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还制定了15个百万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主设备和11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系统主设备技术规范,为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和特高压电力设备制造提供了重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据。

“我们有能力还应该有更强大的意志力,在服务智能电网信息系统关键芯片技术上努力取得突破。”王建华教授在接受《每周能源观察》采访时表示,目前,电力工业技术是我国各重要工业技术门类当中跟国际水准最为接近的,我国在电器智能化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

11月13日,西安交通大学与苏州市签署了深化全面合作协议书,决定联合建设“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苏州)”。根据协议,苏州工业园区将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西安交通大学代建占地约50亩的独立新校园,并在2014年之前交付使用,以保障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苏州)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西安交通大学将在苏州创立纳米工程学院、金融工程学院等教育科研载体,扩大在苏研究生培养规模,并将在3~5年内达到2000人的在校研究生培养规模。

将围绕苏州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在苏州设立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自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起,西安交通大学和苏州市先后成立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苏州)、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教育科研机构。

经过6年多的发展,苏州研究院目前拥有400多人的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和产业化队伍;拥有双聘导师70多人,培养了900多名研究生;已建成20多个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80余项,双方形成互利共赢。

“今后5~10年,我们将不惜代价引进人才,花大力气建设与国际最高水平接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把国际最先进的前沿技术就近孵化、转化为生产力。”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表示。

“深化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王建华认为,这既是西安交通大学“走进内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在苏州这个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以强强结合,优势互补,创造了一种成功的“产商政学研”合作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