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其他 >

智能交通建设启动十几年为何道路越来越堵

来源:国脉物联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24 13:22 
核心提示:智能交通在‘十一五’发展步伐开始加快,此时随着国家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交通拥堵问题开始加剧。”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商、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甄爱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智能交通”建设启动了十几年,为什么道路越来越堵?为什么校车事故时有发生?《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以来,由此引发智能交通投资热潮。

当“智能交通”成为各个地方政府工作簿上的高频词,人们开始反思这块千亿蛋糕的缺陷,探寻其应有的方向。

越“智”越堵?

从诞生那天起,智能交通就是奔着更加便于交通管理,方便百姓出行的方向而去。尽管那时的中国还完全不存在交通拥堵症结。

而今,当人们专做“代堵”生意的公司时,却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交通拥堵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痼疾。

“我国智能交通起步于‘九五’期间,那时交通拥堵不是问题,主要解决‘看’的问题,以红绿灯定时控制、交通事故接报警等基础设施为主。期间,公安系统开启的‘金盾工程’中针对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做了明确要求。智能交通在‘十一五’发展步伐开始加快,此时随着国家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交通拥堵问题开始加剧。”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商、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甄爱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一边是智能交通日益得到重视—被写进《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业内企业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一边是道路日益拥挤,为何主张提高出行效率的智能交通并未有效解决拥堵难题?

“交通拥堵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不能全部归咎于智能交通。”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表达了对该问题的看法,“机动车发展过快,路网有限,再加上城市规划的客观历史,整个交通布局很难改造。”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曾公开表示:我们的轨道往往只是在机械地铺设,而城市化进程与轨道发展并不同步,如果认为交通拥堵是因为轨道太少,就显得有失偏颇了。

中国智能交通(ITS)技术应用委员会主任史其信认为,我国智能交通已经历了启动期,目前正处在发展期的第一个阶段—初步发展期,此后还要经历深入发展期与成熟期。对于北上广及延伸到二线城市的大面积拥堵,如果不能客观分析,或许会被误解为智能交通越建越拥堵。“这个概念可能在很多城市市长意识里就存在,他认为年年投资建智能交通结果也没解决什么问题,相反问题却越来越多,所以要客观地分析,初步发展期就是这么一个现状。”

与最初的监管需求不同,现在的智能交通肩负的职责发生了变化:“今天的智能交通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交通安全,二是交通拥堵。”甄爱武表示。

屡屡发生的校车事故撕扯着人们的神经,驾驶员的大意、学校的不负责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失职,都成为人们泄愤的靶子。来自智能交通专家的观点却让人眼前一亮:如果现有的智能交通技术能被应用于汽车和道路中,多达90%的事故可以避免。这些技术包括电子和计算技术,例如可感知疲劳驾驶的车载视觉系统和传感器,车道偏离警示系统,以及以安全应用为目的的汽车间和汽车与基础设施间的通信系统。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