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避风港原则”尚有改进空间
最高法院4月22日公布《关于审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重点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作出界定,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主张其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搜索、链接、点对点技术等网络服务,但有证据证明其与侵权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提供者,通过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实施提供行为,符合共同侵权行为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其承担连带责任。
有关网络信息侵权方面,立法和司法者最难取舍的在于,如何在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之间实现平衡,如何在保护作者著作权和加快信息传播之间实现平衡。此次,最高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在实现诸多方面的利益平衡之间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不少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在许多方面仍有细化和改进的空间。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规定,网络存储空间提供者如果“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并且,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删除了权利人认为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不构成侵权。这一规定,通常认为是国际上通行的“避风港原则”。其目的就是信息共享,网站通过提供平台,让网民将相关知识资料与信息传播到网络上,有利于加快知识的传播和信息共享。因此,就有必要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必要的“松绑”,将侵犯著作权的责任归咎于上传的网民,而网络信息平台只有在“知道或者应知”作品是侵权的情形下,或者接到权利人的通知后拒不删除的,才构成侵权。
但是,“避风港原则”很容易被滥用。这一原则的副作用在诸多作家与百度文库、苹果公司的纠纷中可见一斑。比如百度文库收录了成千上万侵权作品,虽然百度文库在作家控告后删除了侵权作品,但是,鉴于网络传播的迅捷与覆盖面广大,许多作品已经被网民转贴与下载,侵权后果无法逆转,删除侵权作品无法弥补作家们的损失。
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在《条例》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对“避风港原则”的限制,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设置了行为的边界,可圈可点。例如,对“明知和应知”进行了细化,比如法官可以根据“传播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类型、知名度及侵权信息的明显程度”、“因传播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直接获利情况”等,来判断是否“明知和应知”。司法解释的这些规定,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加强自律,保障著作权,将起到促进作用。(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