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技术 >

2.4GHz移动支付方案成本超13.56MHz将近8倍

来源:21世纪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11-08 12:14 
核心提示:中国移动与银联始终在支付标准上展开着明争暗斗。中国移动倾向于采用2.4GHz方案,而银联则采用的是国际标准13.56MHz方案。银联有着终端POS机的优势,而手机支付绕不开的是运营商。

“在超市排队结账,不用再找银行卡,只需用手机交易便完成。要交停车费?不用掏零钱,用手机一刷即可。”这就是可以预见的手机支付的未来。

然而,从手机到支付终端这个链条上,却牵扯了不少的利益纠葛,想要统一与均衡各方的“势力”,却一点也不容易。

中国移动与银联始终在支付标准上展开着明争暗斗。中国移动倾向于采用2.4GHz方案,而银联则采用的是国际标准13.56MHz方案。银联有着终端POS机的优势,而手机支付绕不开的是运营商。

在这场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中,同样做惯了“天之骄子”的双方,最终还是要向成本低头。

根据申万研究的报告指出,使用2.4GHz方案的成本支出要比13.56MHz方案多花费将近8倍的钱。这样的价格,恐怕是中移动自己也消化不了的;而手握着成熟的POS机、省却了终端铺设烦恼的银联,自然要“逍遥谈定”很多。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也透露,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已确定主要采用13.56MHz标准。

至此,这场博弈以中移动的暂时妥协而告终。

“支付标准战争的结束,恐怕只是为利润分成的新战争拉开序幕而已。”业内资深从业人士刘勇笑着对21世纪网说。

手机支付“群雄逐鹿”

所谓手机支付,是指用户开通以手机号为标识的支付账户,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的支付方式。而其中被寄予厚望的NFC,就是人们常说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十厘米内)交换数据。

“所谓NFC,就是一个嵌入的芯片,有了这个芯片,可以通过刷卡进行数据交换,类似与现在的北京公交卡。业内资深从业人士刘勇对21世纪网通俗的解释道。

根据德勤的预计,2012年配有近场通讯(NFC)功能的设备的出货量将有百分之百的增长,至年底可达2亿台。到2013年底,配有NFC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电子书阅读器的出货量可能会达到3亿台;而在2010年,这个数据则是不足5000万台。

不过,在中国,NFC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勇表示,不管是手机支付还是NFC,目前都还处于试水的阶段,这并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跟用户的消费习惯有关系。即便是在互联网,6成以上的用户也愿意使用货到付款,而不是在线支付。

的确,截止到2012年2季度,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近2亿,相比10亿手机用户数,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市场尚待培育,群雄却已逐鹿。手机上的“一亩三分地”,引来的是银联、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对于控制权的争夺。

事实上,各方早已开始对于手机支付的探索之路。

中国银联推出了“手付通”,是基于手机SD卡的NFC技术(13.56MHz),可关联10张银行卡,实现不限金额的非现场支付,目前正在上海区域试点,但是,由于银行的体系庞大,目前内部关系未理顺,进度相对较慢;

中国移动则推出了“手机钱包”和“手机一卡通”,这两种都是采用了换卡不换号的方式,以2.4GHz为标准,可实现单笔1000元以下的现场小额支付,以及面向集团客户的手机一卡通业务,包括内部消费、门禁、考勤、停车等及时性应用;中国电信的“翼支付·手机刷卡”业务,则采用了13.56MHz,可以实现单笔1000 元以下的现场小额支付,已在上海南京路商圈各大商场及“全家”连锁便利店试点,涵盖了4000-5000 家商户;

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支付宝则是选择了通过短信指令来完成转账、购物等的支付方式,交易类型为即时到账,单笔最高支付金额为200元/笔。目前,支付宝已经发布包括WindowsMobile、塞班、iPhone、android 等平台在内的手机支付客户端软件。(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