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技术 >

NFC融入生活还远吗?拨开移动支付之星迷雾

来源:雷锋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11-12 11:36 
核心提示:不知何时开始,NFC成了Android旗舰手机的标配,越来越多的厂商也开始为自己的设备添加NFC功能。当然,NFC不仅限于Android厂商,WP阵营也开始加入这项功能。

不知何时开始,NFC成了Android旗舰手机的标配,越来越多的厂商也开始为自己的设备添加NFC功能。当然,NFC不仅限于Android厂商,WP阵营也开始加入这项功能。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NFC是什么?可以做什么?是否值得我们为其在硬件上多付些钱呢?下面本文将拨开迷雾,深入了解NFC。

NFC是什么?

近场通信(英语: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十厘米(3.9英吋)内,交换数据。这个技术由免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其传输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种。目前近场通信已通过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MC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NFC采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读取模式。(摘自Wikipedia 近场通讯词条)

说到NFC我们不得不提到RFID,你或许对RFID感到陌生,但它已经包围了我们了,饭卡、公交卡、门禁卡等等你用到的只要轻轻触碰一下就能支付或者做其它事情的卡都运用了RFID。RFID卡可以小到一个硬币大小,也可以做到在几米外交换数据。相信大家会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看到一些自动缴费通道吧?这也属于RFID技术。NFC则是在RFID上演变来的,适用于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等)的短距离数据传输技术。它可以变成一张RFID卡,也可以变成一台刷卡机,甚至可以两个设备靠近交换数据。看完了概念,下面将会介绍些NFC的实际运用例子。

NFC之移动支付

NFC现在被广为熟知的应用应该算是移动支付了,NFC曾被称为移动支付的革命,不过现在看来不太成功,不仅是商户和用户的不买账,还有系统的安全性等等问题。不过这个还只是刚刚起步,未来怎样不得而知,不过未来的支付一定会变得更加简便、智能、安全。

Google Wallet算是当前较为完整的NFC支付系统了,用户支持NFC功能的Android手机上安装好对应的app,并绑定好信用卡,即可在支持的商户“刷”手机付款了。但和所有的移动支付技术一样:用户不买账。

国内的市场则略显混乱,三大运营商选择的是RFID-SIM来实现移动支付,利用一张带了特殊芯片的SIM卡,将手机变成一张RFID卡,这样的好处就是不需要设备的支持。但也有劣势,只能实现RFID刷卡功能,手机间的数据交换、读卡功能无法实现,且必须手机开着机才能刷卡,频率是2.45G,不是13.56M。实际应用已经有很多了,大部分城市公交支付体系已经提供了RFID-SIM版,例如手机深圳通、天翼羊城通、联通手机一卡通。银联则走了NFC方向,与手机制造商合作推内置银联NFC的智能手机,目前移动也开始试水NFC。

既然说到了用RFID-SIM来实现移动支付,那我们也来说说另外一种移动支付规格:Felica,该技术在日本已经发扬光大了,也早于NFC达到了所有的理想应用:门禁、公交、移动支付、手机间传输。大部分日系手机都内置了Felica的手机版本。

手机所使用的FeliCa芯片称作 Mobile FeliCa IC Chip,是由 Sony 和 NTT DoCoMo 合资成立的公司 FeliCa Networks 所开发的。

2004年7月使用了FeliCa芯片的手机开始上市销售。因为有FeliCa芯片,因此可以把手机当作Edy或 Suica(Mobile Suica)使用。 在使用 Mobile FeliCa Chip 的服务开始上路之前,NTT DoCoMo 就已经将钱包手机的商标定为服务标志。 Mobile FeliCa芯片最早只有Sony制造,后来的Mobile FeliCa芯片由东芝和瑞萨在2006年5月公开加入,成为三家公司共同供应。 这个新一代的Mobile FeliCa芯片,增加了容量且通信功能加强。使用此种芯片的手机在2006年10月公开。

“iMode FeliCa”(NTT DoCoMo)

“EZ FeliCa”(au by KDDI)

“S!FeliCa(旧名为Vodafone!FeliCa)”(Softbank Mobile)

因为日本的特殊移动市场,Felica在日本做到了良好的覆盖及应用,但还是和大部分的日本技术一样,发展到国外就水土不服了。旧版深圳通和香港八达通也使用的是Felica规格,近几年也将其换掉了。

NFC之方便生活

还记得Nexus S和Galaxy Nexus的广告吗?打开通讯录,两台支持NFC的手机背靠背,轻轻碰一下屏幕,名片就传输过去了。但Android Beam现在更加强大了,除了传输名片,还能传应用、照片、网址等等。在某些支持的应用,如Android上的微博客户端四次元,两台手机触碰可以让另外一台的客户端显示自己的个人页面。NFC的传输速率低下,那Android Beam是怎么实现传输图片的呢?答案是蓝牙,两个手机触碰后便快速配对,然后开始交换数据。Nokia也有推出通过NFC快速配对的蓝牙耳机。NFC并不是蓝牙的替代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NFC解决了蓝牙的配对麻烦、不能便捷地传输,蓝牙则解决了NFC的通讯速度慢、传输距离过短的问题。

NFC还可以查询公交卡的余额,变成门禁卡等等功能,还有些功能会在未来慢慢实现,但不知道达到Felica在日本的应用程度需要多久呢?

最后还是得提一下奇葩的日系,日本则找到了一个中间的方案:红外线,两个手机背面对着,一台打开接受模式,另外一台发送即可。同样的,也可以传输名片和小尺寸的照片。还可以应用于操控电视机、投影机等设备。

NFC融入生活还远吗?

目前看来,NFC要达到能融入生活、方便生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NFC目前还不是个成熟的技术,现存的问题非常多,多到不足以让NFC实际运用于移动支付。

各家有各家的标准,大部分技术不能强大都是因为这个问题。Google Wallet的账户能在银联的移动支付终端收款机上使用吗?银联的Quick Pass能在移动的手机钱包终端使用吗?每个巨头都往自己的方向走,想让NFC发扬光大、方便生活是不现实的。希望能有一个完整的NFC移动支付标准出现,这样才能让NFC更好的运用于实际生活。

NFC还有另一重要问题:安全。安全是每个支付方式都要面对的问题:磁条卡会被复制,所以才开始更换安全性能更高的IC卡;纸币会被伪造,所以才开始寻找了其他的更安全的支付方式。NFC被当作新的支付方式推上前台,可是安全问题却被人们忽略了。例如在Android上的应用,我相信大部分Android用户都选择了root,那root之后谁来保护NFC支付的安全呢?如果谷歌选择了禁止root,那么用户又会更加不满意吧?安全问题也是各大家选择不同移动支付方向的主要原因,希望NFC能在安全方面有重大突破。

NFC的未来?

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是否需要将NFC加入选择手机的判定因素中,我想回答应该是否。NFC技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还要解决安全问题。如果说在交换名片方面还有些盼头的话,那现在NFC手机的占有率还不能打动用户吧?不过NFC作为一项新技术还是受到各方的支持的,市场也对其看好。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