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复合型灾害形势下的物联网防灾减灾应用分析(2)

来源:机房360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8-31 13:13 
核心提示:监测完了以后,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通过前端的设备向地震仪,海底海啸仪进行探测,通过信息系统把这些信息能够接收,能够进行分析,然后把它形成预警信息进行分布,包括政府的发布,包括警察通过无线方式进行发布

监测完了以后,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通过前端的设备向地震仪,海底海啸仪进行探测,通过信息系统把这些信息能够接收,能够进行分析,然后把它形成预警信息进行分布,包括政府的发布,包括警察通过无线方式进行发布,还有医院的广播,学校的广播,以及机场的很多手段,都可以把预警信息进行发布。

第三部分是想讲讲物联网怎么样来应用防灾和减灾。首先说一下地震,地震前10秒很重要,如果能够避免一些灾害的损失,像停止生产线,避免交通事故,电梯等等,如果10秒钟之内能够把这个事情做了,我想灾害的损失会小很多。

地震分几种波,有纵波、P波、S波,纵波破坏性小。

这个图和前面的图差不多,通过地震感知器,能够快速的去收集数据,来进行传输,同时能够进行受灾状况的前期评估,当然这里面需要结合一个评估模型,比如不同的时间段损失不一样,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年龄段的分布,整个灾害的损失不一样,通过这种模型评估灾害的影响。

同时,把数据传完之后做决策分析,怎么样快速的响应,把预警机器进行发布。

就是利用地震感知器能够输出,测到的数据,同时在内部计算地震的裂度,通过裂度数据传到服务器之后,可以快速的推断整个烈度平面的分布。

裂度方式有两种,一个是距离衰减函数的方式,推算地震烈度,有不同的特点,第一种方式,基于以往的经验,以及地震的状况得出,整个速度就比较慢一些。第二种方式,速度快一些,但是受到分布密度的限制,所以他比较适合于信息快报,而且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

这也是两种方式,怎么样通过不同的步骤去算出地震烈度分布的预测图。

密度设计,在日本或者是中国不太一样,因为地壳环境不太一样,日本密度是10到20公里,同时地震感知器和服务线路需要去做本地化的配置,这是第一个地震的监测预警。

第二个海洋监测预警。这是整个系统架构图,把前端的海啸、海浪等等灾害通过传感器进行感知,通过网络的方式传到监测中心,传到海洋局进行分析,最后把预警系统进行分布,同时对事件进行应急指挥和协调。

赤潮,通过航空遥测的方式探测它,还有能够对赤潮进行评估以及预警。

方式有卫星的遥感监测,还有航空遥感。

通过海上的浮标,包括四大部分,有浮标体系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系统,5秒钟发出一次数据。

目前有一些竞争手段,比如说在太平洋海啸中心,有监测平台,还有沿海的观测台站有120个,还有多套的海啸的浮标,通过海啸仪,通过光纤的方式能够把数据传到监测中心。

上面是赤潮,这个是海啸。通过研究地震的影响,搭建海底的监测网络,获取地震的监测数据。

第三类是地质灾害,目前我国有12万个山体滑坡,8.5万个水库,需要专业的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主要是依靠老百姓的群测群防做人工的监测,缺乏一种大型的专业预警系统,对物联网的技术,对我们的专业的IT系统提出需求。

这个是瑞士几个大学联合起来,对一所冰山的,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的监测情况,利用一些设备,包括无线遥感技术,来掌握山体崩塌,落实的事前监测。

分两个步骤,一个是利用无线设备或者是无线网络测量偏远地区的环境情况,还有结合数据以及当地的气候变化来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这个是用一些设备,对于几种地质灾害的监测,比如说崩塌,还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利用这种不同的传感器进行不同灾害的监测预警。

这个图看的比较清楚一点,对于岩石的斜面来讲,可能发生位移滑坡,用伸缩剂等等进行监测,进行预警,还有对一些崩塌,还有张力的检测仪,对于崩落的石块进行监测,提前预警,这个图基本上差不多。(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