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物联网人才培养现实残酷校企合作突破瓶颈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8-11 14:46 
核心提示:专家认为,虽然近几年高校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刚刚开始,但在交通、物流等学科内开设课程已接近成熟。现有专业培养虽然可支持物联网应用开发,但拉动力有限。应鼓励物联网的学科交叉培养,以弥补人才单方面知识结构的不足。

去年10月由新华社发布的《2009-2010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中称,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如此广阔的前景,让众多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艳羡不已,于是各地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政策。今年初,青岛市出台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全市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的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形成“点线面”的多层次应用格局,同时打造国家级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和物联网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人才缺失的巨大压力。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如此庞大的人才培养压力,意味着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可发展物联网带来的效益却往往让人们忽略了其人才缺失背后的危险,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CEO杨恒接收采访时表示:“青岛背靠山东半岛,具有极强的港口产业优势,这是其发展物联网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如果核心人才不能聚集,就将使产业面临走空的危险,让产业对其失去兴趣。”

人才培养面临“三无”现实

专家认为,虽然近几年高校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刚刚开始,但在交通、物流等学科内开设课程已接近成熟。现有专业培养虽然可支持物联网应用开发,但拉动力有限。应鼓励物联网的学科交叉培养,以弥补人才单方面知识结构的不足。

从去年3月教育部号召高校设立物联网专业学科开始,全国已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申请,目前已经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联网工程”或“传感网技术”等专业。

然而,高校物联网专业的设置上却面临着一个“三无”的现实:师资、设备、教材。首先,师资需要“从零开始”有着现实的原因: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测控专业、通信专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以往高校中专精于此的科研人才较少。交叉学科教育的要点是少而精,而随着物联网专业被高校、社会持续“热炒”,师资匮乏可能成为长期现象,这又将反过来制约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其次是设备因素。物联网硬件几乎也是从零开始。物联网研究中的核心部件RFID,目前国内只有清华、上海交大等三四所高校具备,其他30多所高校都要从外引进,而且这些设备都价值不菲,每个高校购置时,都得反复掂量一下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第三个因素是教材,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目前物联网的教材凤毛麟角,选择的余地非常小。国内第一本物联网教材――《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G)》,2010年1月份才刚刚出版,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