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票房”会影响整个电影行业健康
屡禁不绝的“偷票房”行为,看起来只危及制片方的收益,跟普通观众貌似并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票房被偷跟每一个观众息息相关。往小里说,你花了钱买了票,但你喜欢的电影、喜欢的男神、女神享受不到“贡品”,却被外人占了便宜,这往往也是不少粉丝级观众气愤地主动举报“偷票房”的原因。往大里说,偷票房会在整个电影行业引发蝴蝶效应与连锁反应,影响的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健康。试想一下,拍电影的人收益得不到保障、心灰意冷,拍片的热情无疑将饱受打击,日后谁还想掏钱拍片子?水源枯竭的后果,将是所有人都喝不到水。
“偷票房”似乎已成中国电影难以解决的痼疾,为什么一再喊打的“偷票房”依旧屡次发生?“偷票房”行为屡禁不绝甚至甚嚣尘上的背景,无疑与中国电影市场近两年的快速增长有关。据笔者了解,光是2013年一年之内,全国一共增加5077块银幕,令银幕总数一下子飙升到18195块,大部分新增银幕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在大举扩张的背景下,部分影院经营出现乱象不可避免。虽然大城市的联网售票系统日益完善,连锁品牌影院也都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不会随便冒险“偷票房”。但是随着近年二、三线城市影院的大规模增多,监管没跟上的结果,就是为“偷票房”行为提供了不少寻租空间。
“偷票房”的历史由来已久,也是痼疾难消的原因之一。据业内人士回忆,不按实数报账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开始实行影院与电影片方分账模式,在利益的诱惑下,少报账、做假账的痼疾由此生根;引进大片同期上映,进一步使得“偷票房”手段多元化。
有意思的是,面对“偷票房”的行为,不少片方都表示要追查到底,但往往最后结果却又变成了不了了之的“不能说的秘密”。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制片方、发行方、影院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发行方还得看影院的脸色,毕竟对方掌握排片权。另外,真正有“实力”与影院“较真”的制片方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偷票房”居然成了行内难以解决的顽疾,大家对此心照不宣,不随便戳穿这层窗户纸,要戳穿也需要适当的时机,真戳穿了都难看,怪不得电影行内有句话叫“中国电影一家亲”。
面对这些历史的“债务”,就算要借鉴国外监管经验,看来也没那么容易克服水土。
在新的一年,广电总局发布新政加大打击“偷票房”的力度,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关键的是制片方出动足够人力物力监票。不过,如果所有热爱电影的观众都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动举报身边发生的“偷票房”行为,那么,“痼疾”估摸也有治愈之日。
(责任编辑:方向)-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