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考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
新媒体是借助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实现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载体。新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亲密接触,正在日益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国高校上网人数目前几乎达到高校学生数的100%,其中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获得渠道。新媒体正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挑战。
对立意识形态的同台竞技。在传统媒体时代,各国能够在相对封闭的状况下对国民进行政治意识形态灌输,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相对较弱。新媒体时代改变了这一局面,其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各种意识形态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向世界各国传播,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媒体技术设备的先进、资金的雄厚、传播技巧的娴熟,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国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革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清醒认识到,新媒体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挑战。
高尚与媚俗的道德考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核心道德价值观念的过渡状态,带来价值评判和行为的失范,成为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大难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使这一难题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使高尚和媚俗的信息均能迅速地广为流传,一些低级、媚俗的信息、视频、图片在毫无过滤机制的情况下,使大学生直接成为信息接受的终端。过多负面内容的接触,将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和稳定产生影响,并会抵消思想政治教育者正面引导的实效。
虚拟与现实的混杂交错。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具有了虚拟的第二生存空间。虚拟空间给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两方面的冲击:一是网络虚拟生存方式,让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甚至回避现实,严重者成为整天躲在网络上的“瘾君子”而荒废学业;二是把网络信息混同于现实,因而出现非理性行为。虚拟和现实的交错混杂,对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澄清力都提出了考验。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将借助一定的载体,而载体本身的发展、更新和进步是无可厚非的。新媒体也只是信息传播的新载体,关键是如何积极地应对和适应。
一是抢占新阵地。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青睐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教育对象的活跃场所,新阵地的占领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铺开,既要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也要借助现有的颇具影响力的综合网站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建设好全国范围内的公共思政教育平台,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建设好各自的校园网站;既要有固定的网站阵地,也要有重大事件、节假日的QQ群、飞信传递。所有可资利用的新媒体资源都要进行精心策划和布局,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传播途径。
二是尝试新方法。新媒体互动的即时性、身份的隐蔽性、言论的自由开放性,使借助新媒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再是教育者独占话语权的时代。改变心态、重新定位、平等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确立的立场。改变过去采取堵、压的方式,主动出击,大胆开通BBS等即时交流工具,正面应对消极负面的声音。在新媒体发达的时代,转帖迅捷,搜索引擎强大,删帖、堵压不仅是消极被动的策略,而且是无效的甚至导致事态恶化的举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赶出自己所能掌控的视野之外的下策,更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和能力的表现。
三是重视新技巧。新媒体的传播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学习、总结和发现其中的奥妙。一是快速反应技巧。一条重要的信息,在3分钟内就会有上百个网站转载,也就是说新媒体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一旦出现,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信息并作出反馈,这便是新媒体时代具有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特征。二是首发权技巧。一般而言,新媒体上转载信息的70%至80%以前面七八个帖子为主。如果能够在前面这几个帖子内作出回应,则事态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便是新媒体时代首发权决定主导权的特征。三是坦诚相待技巧。当今媒体发达,想掩盖事实真相,只会欲盖弥彰、弄巧成拙。因此,一旦出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校方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正规渠道向大学生讲明事件真相,表明态度,以获得大家的认同理解,这便是新媒体时代透明度决定公信度的特征。
四是培养新网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懂新媒体技术、技巧,而且还要懂得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具备适时捕捉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发现苗头予以有效引导的能力。不仅是在事发后有应急处置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主动策划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成为学生网络言论权威。因此,需要专门培训一批新兴的年轻网络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一起共同构筑新媒体言论引导权威,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
五是造就新网人。上述的措施主要倾向于教育者能力的提升,而受教育者本身新媒体素养的形成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不可能随时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之内,增强其自身的新媒体素养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举。应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增加新媒体素养教育内容,确保新媒体素养教育全覆盖。让大学生在学会利用新媒体的同时,明了利用新媒体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具备理性对待和分析新媒体信息的能力,形成独立的新媒体批判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