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管理机构 >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谋划

来源:融合网|dwrh.net 作者:张华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24-02-26 10:19 
核心提示: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现了宋元温州港的繁华景象,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在世界航海文明史上具有突出价值,是海丝申遗工程的支撑性遗产点。

本文原标题:《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谋划》

2024年2月20日11:10,融合网&呼麦网&耀旅网&都融网小编在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官网“首页>政务公开>规划计划>计划总结”栏目看到一则标题为《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谋划》的消息,以下为该消息全文——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发展。一是考古工作获得重大成果,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现了宋元温州港的繁华景象,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在世界航海文明史上具有突出价值,是海丝申遗工程的支撑性遗产点。我局获评浙江省文物工作突出集体。二是文物保护扎实有力,依托数字化监管手段不断夯实保护利用根基,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其中“三普”文物复核工作全部完成,挂牌率均达100%,同步强力抓好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共计登录29处列入“四普”文物储备候选名单。举办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凝聚保护共识、形成区域合力,泰顺廊桥品牌影响力得到巩固提升。三是“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系统谋划深入推进,以《建设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的实施意见》和《温州市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制定出台为基础,进一步提质扩面,联合国家、省、市三级专家团队力量,健全国有博物馆带动帮扶机制,不断壮大民办博物馆集群,今年列入省民生实事工程任务新建25家乡村博物馆,于10月全部提前完,泰顺司前畲族文化展示馆入选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示范点。全市已有32家非国有博物馆(美术馆)获批备案登记,温州衍园美术馆等5家获评2022年度优秀民办博物馆。推动形成一批宣传成果,联动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栏目组来温探源,温州博物馆推出《繁华渐入——温州(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巡礼》进行集中展示,“创新民办博物馆培育发展机制”入选省文旅厅“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文旅典型案例,“民办博物馆之城”良性建设生态初步形成。四是非遗保护迈出规范化发展坚实步伐,申报制定《温州市永嘉昆曲传承保护条例》,制定出台《温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和《温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切实推动温州非遗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持续做大“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温州作为全国地级市唯一代表在文旅部“非遗在社区”全国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进行典型发言,全市3个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全国第二。创新推出非遗市集、非遗购物节等活动载体,不断壮大“瓯越非遗百家坊”主阵地,在第十五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取得7金、10银、5铜、1个最佳组织奖、1个最佳展陈将等多项佳绩,金奖数量全省首位。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之机,在泰顺举办“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活动,23个单位成功入选浙江省茶联盟;举办“潇湘水云——寻觅郭楚望”系列古琴展演活动,擦亮浙派古琴金名片;联合海外传播中心合作拍摄《让世界看见温州非遗》系列双语视频全球发布,激发非遗传统文化传播活力。2022年度市本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连续6年位列全省第一。五是“南戏故里”文化品牌火爆出圈,于“九山书会”举办央视“戏曲春晚”,33年来首度出京引发全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央视各大频道首重播15次,全网累计曝光量破36亿人次,收获13亿次点赞和9亿次转发,顺势带动“九山书会”打造成为网红景点,推出“2023南戏新春季”系列活动和“赏亚运赛事,品南戏瓯韵”戏剧嘉年华活动等,实现传统戏曲文化与潮流旅游元素有机融合。深化戏曲文化交流,开展“戏从温州来”系列活动,陆续走进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不断巩固戏曲发源地首位度。以重大历史题材为背景,突出地方特色狠抓精品力作,结合温州“千年商港”朔门古港遗址重大发掘,创排瓯剧新编历史剧《朔门潮》,以永嘉历史名人徐定超为原型创排昆剧大戏《监察御史徐定超》,打磨提升木偶戏《高机与吴三春》获第六届木偶皮影优秀剧目展演最佳剧目奖等6大奖项,瓯剧经典《杀狗记》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 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瓯剧《张协状元》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剧目,创排越剧《新龙门客栈》推出“新国风·环境式”舞台观影布局,受到年轻群体欢迎;瑞安市、平阳县鳌江镇、苍南县金乡镇入选“浙江省戏曲之乡”,永嘉昆剧《琵琶记》、越剧《是我错》、木偶戏《金凤凰》、瓯剧《白蛇传·断桥》、越剧《汉武之恋》选段入选浙江省经典保留剧目。

(二)公共文化事业持续领航。以东部地区第二名的成绩高分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验收,温州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国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驿站新空间建设思考在全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交流活动上做优秀案例交流分享,温州乡村艺术团建设与管理在中国文化馆年会专题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城市书房联盟建设在全国城市书房建设联盟论坛活动上做经验交流等。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新空间理论创新和实践力度,受文旅部委托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运行情况调研,完成《关于深入推进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行动方案》等研究成果,《关于温州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思考和研究》获评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22年度优秀调研报告。推动城市书房国家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出台《流动书巴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市级立项,进一步实施《文化驿站建设与服务管理规范》《公共图书馆馆外服务场所服务规范》两个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以规范化建设引领行业发展。出台《温州市流动书巴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修订《温州市城市书房扶持补助办法》,为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聚焦谋划“城市书房”文化品牌后半篇文章,制定《城市书房社会认养实施方案》,开启城市书房社会化运作机制有益探索。群众性文化活动成果丰硕,围绕“建郡1700年”“喜迎亚运”等重大主题组织策划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向美而生‘艺’起精彩”为主题,举办温州市第十一届市民文化节,贯穿全年、覆盖全城,市县两级联动开展文艺赛事和群文活动超过3000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达3000万余人次。作为浙江省唯一参赛代表队原创广场舞《寻着浪花来》成功入选全国广场舞展演大会,群舞《擂鼓声声迎风帆》赴北京参加“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汇演,顺利完成文化边疆行2023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昆仑温情.爱在格尔木”专场文艺晚会。书画艺术传承发展,围绕重大节庆赛事主题,举办建郡1700年温州美术馆联盟馆藏作品展、戏曲百人绘展览、碧海浪花——王德惠艺术作品展等重点展览,推出温州市第二届书法篆刻大赛、“迎亚运 绘龙舟”海内外少儿绘画大赛等群众性比赛,邀请何加林、程大利等书画名家开讲,突出文化惠民导向。由温州市美术馆牵头,联合温州大学美术馆、衍园美术馆等 18 家美术馆成立我省首家地市级美术馆联盟,以逐步挖掘整合各地馆藏资源,推动形成各有千秋、错落有致的美术馆发展格局。平阳县南雁镇、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入选第三批浙江文艺创作采风基地。实施“文艺赋美”工程,盘活存量文艺资源,打造流动城市景观,共建成江心屿景区、梧田老街、龙舟文化主题公园等361个文艺赋美演出场地,实现城乡全覆盖,组织招募4000余名来自艺术院校、文化馆(站)、演艺业协会的文艺志愿者,开展时光音乐会、戏曲展演、器乐表演等各种形式演出近2000场,以文艺点亮城市烟火,发挥文旅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旅生活体验感、获得感和认同感。瓯海区潘桥街道马桥村等13个村(社区)、永嘉县鹤盛镇上日川村入选第二批文艺赋美·浙江省美育村(社区)。

(三)深度融合工程全面实施。重大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旅游品质大幅提升。我市纳入省“千项万亿”工程文旅项目12个,年度投资完成率161.19%,纳入省“文化和旅游”双百计划18个在建实施类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61.6%,全市514个文旅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24.23%,重大项目引领带动成效明显。泰顺廊氡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再添一张国字号金名片;雁荡山和楠溪江景区成功入选全省千万级核心景区培育名单;168黄金海岸线作为浙江唯一,在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举办的G228交旅融合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文成“寒舍迴塘”民宿入选全国乙级旅游民宿,瑞安日出溪谷民宿等21家上榜全省等级民宿和文化主题(非遗)民宿;瓯海区三垟湿地景区、平阳县苏步青故里文化旅游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鹿城区、瓯海区获评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鹿城区获评省5A级景区城、瑞安市获评为省4A级景区城,洞头区东屏街道、瑞安市曹村镇等获评5A级景区镇(乡、街道),苍南县霞关镇霞关村等8个村(社区)获评金3A级景区村庄;瑞安市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认定为浙江省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开展行业品质提升行动,指导景区建立常态管理机制,提升景区流量管控和支付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八精”工程,“微改精提”指数三季度居全省第2位,开展“迎亚运、提品质、优服务”景区督导行动,大力推动A级景区、星级饭店、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文旅场所的城市国际化标识系统建设改造,全年共培育五星级饭店1家、绿色旅游饭店1家、品质饭店2家、特色主题饭店1家。聚力打造高等级载体平台,提升城市战略能级。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做大做强海丝申遗朋友圈,高质量承办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和“海丝之光”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暨学术交流会,进一步打响“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城市品牌;组织召开2023“休闲发展与生态文明”专题对话暨2023年浙江省休闲学会年会,发布温州民宿集群、citywalk、乡村社区、海岛休闲、音乐漫都等5个温州休闲旅游IP和一众休闲旅游线路,引领休闲旅游时尚风潮;举办2023年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交流活动,启动“浙皖闽赣暖冬惠游季”,发布“宿游山野”生态协作旅游IP,协商建立四省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推介、互为重要客源地开展客源互送等工作机制。以业态融合创新持续培育精品文旅IP,举办2023温州市工业旅游嘉年华,指导培育豪中豪、乐清铁枫堂等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指导培育温州奇特冰雪乐园创成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全国首个戏曲生活市集“九山书会·大宋戏仓”,瓯海《太阳之光》入选省级旅游演艺精品项目;组织参加“浙派好礼”“浙江省旅游商品大赛”,统筹推进文旅商品培育推广;深入实施“百县千碗”美食工程,梳理97个温州美食菜品入选省“百县千碗”美食名录,组织精锐力量角逐“味美浙江·百县千碗”挑战赛,我市11道瓯味佳肴获评挑战赛“十佳”,3位讲解员获美食讲解大赛银奖;持续放大“920就爱温州”“青灯市集”“塘河夜画”等文旅品牌IP“灯塔效应”,指导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山根音乐小村等创建一批知名文旅IP和网红打卡地,重磅推介新造音乐节、星空露营节、穿越明潮体验等潮玩节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瓯海区获评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楠溪江打造乡村音乐漫都”和“青灯市集”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山根音乐艺术小村获批2023 年全省示范级文旅融合IP,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乐清铁定溜溜获批2023年全省创建级文旅融合IP。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温州市洞头区、温州瓯海青灯市集、《塘河夜画》、瑞安东梨民艺博物馆、瓯海泽雅传统生态造纸专题展示馆、文成长寿康养之乡、洞头海霞红色康养村、瑞安市心兰苑小区 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温州平阳南雁镇等10个项目入选2022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入选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四)文旅产业营销稳进提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市本级和文成县两级同时斩获2022年省政府督查激励。一是出台消费提振政策。为抢抓文旅市场复苏回暖先机,研究制定温州市2023年度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带动激励作用,全市累计发放文旅专项消费券6280万元,测算拉动消费3.14亿元。相继推出“‘我要游温州、在温过大年’政策礼包”“‘迎亚运游温州’文旅企业惠民”“中国旅游日邀您游温州”等系列惠民举措,以文旅消费惠民活动为载体,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引导民营景区和酒店民宿加大产品优惠力度,有效拓展周边游、自驾游、休闲游等市场规模,充分释放文旅市场消费潜力。二是培育特色消费市场。紧盯消费市场发展风向,不断推进消费活动更新迭代,培育形成一批彰显千年商港城市气质、融合宋韵瓯风文化底蕴、饱含时尚消费价值取向的文旅消费新场景,相继策划推出“百条线路游温州、百家民宿过大年、百店促销旺市场、百家景点送大礼、百场文化活动迎新春”系列主题活动,举办青灯市集全国美学大会、“2023我要游温州”跨年自驾露营音乐嘉年华以及“我爱夜温州”“缤纷夏日·一路游你”等特色文旅活动,系统性、主题化、全时段培育搭建消费梯队,推动产业升级,其中青灯市集(春秋两季)活动,短短12天共吸引了82.1万人次,销售额达到1.06亿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瑞安市获批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永嘉县岩头历史文化街区获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瓯海时尚智造小镇文化产业园区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名单。三是推动营销整体升级。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优化产品布局和打造宣传推介矩阵,实现文旅产品营销体系全方位迭代升级。依托天然资源禀赋,谋划打造山江海黄金旅游带、168滨海风情旅游带、都市时尚休闲旅游带、文泰森林康养休闲旅游带以及红都绿野田园休闲旅游带等五大经典旅游产品体系,相继推出“迎亚运、享赛事、游温州”十大亚运线路等150余条优质资源路线,更迭以携程、百度、小红书、抖音、高德地图等OTA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持续打响“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城市品牌和“诗画山水·温润之州”文旅品牌,其中“浙南山水欢乐侨乡之旅”成功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瑞雪红梅 乡聚过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五)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围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统筹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内国际旅游市场拓展两个大局,增进文明交融、促进多元发展,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格局。一方面,以“东亚文化之都”平台为支点,增进与丝路沿线国家和欧洲文化名都间国际交流。举办中法文化之春活动暨“聚——古典主义的磐石”艺术展,再次发挥温州籍海外侨胞力量,引进国家级高规格艺术展览,办展期间温州博物馆线下参观人数超25万人,创下近年来观展人数之最,同期在温州大剧院举办“聚——朱亦兵大提琴专场音乐会”,拉近市民游客与西方精品艺术的距离;举办“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承办“艺汇丝路——亚洲知名画家访华采风创作活动”,成为温州市首批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丝路计划”的项目,推动打造与“欧洲文化之都”国际交流先行城市;增强“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国互动,在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上展示推广温州茶文化和文旅资源,在日本举办“东京——温州风情影像展”和“温润百工——时光打造的艺术”温州京都非遗展,举办“东亚文化之都·温州”书法作品巡回展,组织“迎亚运 绘龙舟”海内外少儿绘画大赛以及“‘千年商港 瑰宝贝雕’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温州螺钿漆器展示暨文化交流活动”等,以东亚文明的共同符号唤醒共融共通的文化记忆,不断增进互利互惠、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内引外联不断拓展国内国际双向客源市场。率先举办2023全国百家旅行商温州文旅采购大会、2023携程中国(温州)旅行者大会,邀请文旅部、省厅领导、旅游业界专家、重点合作城市和潜力规划区域旅行社、航司以及旅游大咖共聚温州,现场签订协议招徕游客,在2023携程集团全球合作伙伴峰会上荣获“年度营销战略合作伙伴”奖项。率先开启京津冀、东三省和浙江两地合作,统筹全市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暨温州文旅推介会、长三角百家旅行商采购签约大会等,签订大团推送、互为重要客源地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文旅市场多方共赢。分赴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海西等地开展二十余场“2023我要游温州”“迎亚运、享赛事、游温州”系列旅游推介活动,推动大团合作落地来温。此外,强化县域联动、山海协作机制,鼓励县(市、区)抱团营销,凝聚宣传推介合力,引导各县(市、区)赴福州、厦门、金华、衢州等十余个地方开展联合营销,达成战略合作和客源护送共识。

(六)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加快进程。建成文旅大脑全域旅游监测驾驶舱,实现全面对接省文旅大数据中心,实时展示全域客流、景区客流、热力分布、停留时间、复游频次等,为旅游监管和市场分析提供有效支撑。制定团体标准《文旅2D数字人技术规范》,规范景区、文旅场馆的导游导览、智能讲解等数字人的制作要求、技术能力、语料库建设,引领文旅领域导览讲解行业发展。

(七)筑牢文化广电旅游安全底线。一是统筹抓好文旅行业安全保障。加快推进A级景区内新业态文旅项目入驻省旅游安全监管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实时掌握新业态文旅项目安全运营情况。我市A级景区新业态项目共100项(其中高空类37项、高速类16项、涉水类29项、游娱类6项、其他类13项)全部完成入驻。持续开展文旅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巩固开展“回头看”实现闭环整治,强化“七张清单”、“3030机制”运用,紧盯亚运维稳安保等重大节点事件,发挥市文旅安委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各成员单位和市级相关部门开展旅游领域各项平安护航专项督查工作,全省第三期设区市安全生产高质量“两全两铁”综合评价指数中,旅游领域“铁措施”列为A等次。今年以来,全市日常巡查已出动检查62278人次,检查企业21887家次,办结案件653件,其中重大案件4件,两件版权案件被评为温州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荣获2022-2023年度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办案单位称号,成功承办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办理暨版权执法监管培训班。二是常态化、清单化落实文物安全专项督查责任。制定出台《全市文物安全工作专项督查(明查暗访)方案》,推动文物安全各项工作常态化落实,采取部门联合督察、明查暗访、重点抽查、交叉检查、领导调研等方式,围绕岁末年初、全国“两会”等重要节点系统化开展文物博物馆单位、宗教活动场所类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专项督查和管理状况排查整治,要求“问题隐患、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具体责任人”等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督促限期整改落实到位。三是守牢广电安全播出和网络舆情底线。编制完成《深化温州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方案》并配套印发《实施方案》,成立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专班,下发《应急广播体系深化建设工作综合评价细则(试行)》,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落地落深落实。重点抓好两会期间、法定节假日和亚运盛会等重大关键节点的广播、网络安全和网络舆情管控,今年以来广电安全事故零报告,处置网络安全隐患58件,网络舆情32件。

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具体举措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聚焦“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城市定位,聚力“两个先行”奋斗目标,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锚定新时代文化高地和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发展目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力推进改革开放务实创新系统提升,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探索中奋勇争先,在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成果上垂范引领,在全面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的蓝图里擘画未来,全方位凝聚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为高质量推动我市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争创先行市做出新时代文旅贡献。

(一)对标对表实施文明探源战略。开展历史文脉赓续行动,持续推进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高水平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切实打造海丝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培育一批解码成果转化利用示范项目,擦亮温州文化“金名片”;重点围绕“温州学”“永嘉学派”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系统性研究,打响瓯越文化品牌。弘扬南戏文化,实施戏曲寻根行动,改造提升市区九山书会、瑞安高则诚故里、平阳木偶生态园等戏曲主题项目,将温州打造成为集戏曲溯源与传承、戏曲审美与体验、戏曲展示与传播于一体的“全国戏曲朝圣地”。做深做精永嘉昆曲、乐清细纹刻纸、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资源挖掘,强化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政策保障,推进非遗资源数字化监测手段,凝聚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合力,持续放大温州非遗国际化传播声音。

(二)对标对表谋划文旅共富路径。全面布局“文旅+”战略,为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创造新空间、搭建新场景、营造大环境、实施大融合,成为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共富裕,赢得先行先试发展先机的重要阵地和动力源泉。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行动,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文艺精品高峰计划”,落实新时代文化温州建设百大项目八重清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城乡协同发展机制,落实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培育壮大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优化升级“城市书房”“文化驿站”“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市民文化节”“百姓书屋”“乡村艺术团”等实施载体,高质量打造一批人民群众身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快将温州打造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市域样板、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实施五条产业带建设,全面构建文旅致富活血造血大动脉。串联楠溪江、雁荡山、洞头海岛打造山江海黄金产业带,以瓯江为轴、以温瑞塘河为脉打造都市时尚休闲产业带,全方位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按照“两核两带三区”发展布局,以228国道串联沿海地区旅游资源打造蓝色滨海风情产业带,布局高端酒店、特色民宿、主题文化客栈、露营地等,建设文、旅、体、商复合集聚的“文泰环飞云湖”生态康养休闲产业带,结合瑞安、苍南、平阳、龙港等地乡村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都绿野田园休闲产业带。

(三)对标对表谱写改革开放新篇。以重点领域关键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激发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活力,深度赋能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系统建设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依托温商资源和社会力量,落实民办博物馆扶持政策,建立国有博物馆帮扶机制,鼓励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发挥行业优势、承载多元功能的专题性民办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创建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质、温州辨识度的“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持续放大“非遗在社区”国家试点效应,不断深化“非遗百家坊”“瓯越非遗讲坛”品牌建设,创新推进“非遗五进”拓展工作,增强传统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传播活力,展示温州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共建共享共富有”的新生态。探索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温州模式”,积极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休闲街区和特色商圈,发挥温州传统制造业基础优势,以眼镜小镇、鞋都、电器城等特色园区为载体,规划打造10大文旅消费集聚区;开发全域夜游新模式,通过实景演出和沉浸式体验,打磨提升“我爱夜温州”“塘河夜画”等精品文旅IP,深度开发夜间文旅消费场景,打造全省夜游经济桥头堡,力争形成全国示范。推动“文旅大脑”智慧发展进程,通过全域旅游监测驾驶舱建设描绘出旅游通景画像,形成数字化发展优势;开发智慧文旅消费平台,推进A级景区门票线上预约和销售,星级酒店、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线上预订,特色商品线上销售;升级“E游温州”应用场景,实现VR/AR云游、5G直播导览功能落地,开发RAR秀融合性演绎文旅现实实景和虚拟影像,多维度展示“诗画山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助推城市文旅形象传播。

三、2024年工作思路谋划

(一)聚焦重点指标,建立统揽全局靶向引领机制。

一是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创建成浙江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1个、领航项目1个、文化强镇2个、文化示范村10个;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累计建成城市书房 165家、文化驿站280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400个;实施文化惠民“三送一走”,全年完成送戏下乡2000场,送书下乡15万册次,送展览讲座100场,文化走亲100场;强化传统戏曲剧目创排,拟复排10部左右优秀传统剧目,排演3部左右新创剧目;力争建成20家乡村博物馆,新增1-2家备案民办博物馆。

二是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力争旅游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绝对值力争全省前三;占全市GDP比重达8%左右,占比力争全省前四。实施重大文旅项目牵引工程,确保全年实现投资240亿元以上,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培育千万级核心景区2家;争创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家;培育省级文化和旅游企业梯度骨干企业不少于5家、新锐企业不少于5家,推动创建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家;争创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通过国家旅游乙级民宿验收1家。

(二)聚焦重大项目,发挥深度融合工程强基力量

一是进一步实施重大文旅项目牵引机制,推进扩大有效投资。2024年力争全市文化和旅游项目完成投资超240亿元。加速推动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楠溪云上温泉旅游度假区等12个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文旅融合项目, ROCKTOWN楠溪江音乐产业基地、温州东方之星文旅等18个“双百”在建实施类项目,以及温州市东屿遗址公园有机更新项目二期工程、铜铃山景区开发工程等19个“双百”在建储备项目,打造“微改精提”示范点180个以上,不断完善文旅重点项目库,建立滚动接续的良性储备机制,确保项目早落地、早生产、早见效。

二是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带动旅游品质大幅提升。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基础,全面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复评复核,力争1家以上进入全省A档等级;深度复盘文旅资源结构布局,科学规划示范创建梯队,全力指导推进苍南渔寮湾旅游度假区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永嘉楠溪江景区争创5A级景区、三垟湿地、苏步青故居、南浦溪等景区争创4A级景区,培育壮大雁荡山、楠溪江千万级核心景区;以“浙江省旅游景区转型提质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载体,持续推动A级旅游景区服务品质大提升旅游环境大改善,以高品质旅游供给提升市民游客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梳理提炼红色旅游发展脉络,整合盘点红色旅游资源谱系,目标新增1家省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持续推进“千百十”工程,积极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快车道,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为载体,推荐洞头等县(市、区)争创5A级景区城,指导永嘉大若岩镇、龙湾瑶溪村等乡镇、村庄打造一批典范型景区镇、金3A景区村,2024年力争创成4A级以上景区城1家,3A级以上景区镇5家、“金3A”级景区村2家、A级以上景区村10家。

三是实施孵化培育,推动成果转换,做大做强文旅市场主体和精品产业IP。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领域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机制,深度联动发挥文旅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推动行业联盟体系建设,通过品质提升和定向培育,2024年拟培育省级文化和旅游企业梯度骨干企业不少于5家,新锐企业不少于5家;目标新培育创建等级民宿、文化主题(非遗)民宿20家以上,“侨家乐”星级品牌民宿15家,力争通过国家旅游乙级民宿验收1家;推进品牌饭店创新创建,争创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特色文化主题饭店1家、绿色饭店2家、品质饭店2家;实施政策激励引领,大力推动创建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家。通过“百县千碗”“百县千礼”“浙里市集”品牌锻造工程,积极推进百县千碗“七个一工程”和“六进活动”,指导打造具有地方印记和文旅特色的瓯味佳肴知名IP,创建百县千碗美食体验店集群,以参选“浙派好礼”等创建活动为引领,有效拓宽文旅伴手礼(文旅商品)宣传推广渠道,持续放大“9.20就爱温州”“瓯江夜游”“塘河夜画”“青灯市集”“夜游楠溪”等文旅IP效应,推动形成一批规模化、系统化、市民游客认可度高的文旅市集矩阵。

(三)聚焦重大载体,彰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底色

一是聚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谱写共富共享新时代价值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依据县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标准,指导各地稳步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一县一策、一馆一策”提升工作,以标准化推动现代化,目标完成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不断巩固提升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百姓书屋”等为主要形态的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组建起网络式分布“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并持续推进迭代升级,赋予其涵养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品质、展现生活格调的丰富内涵。推动文化惠民措施落深落细,优化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贯穿全年开展好温州市第十二届市民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三送一走”文化活动,全年完成送演出下乡2000场,送书下乡15万册次,送讲座展览下乡100场,开展文化走亲100次。切实抓好文化基础设施保障,补齐市有“五馆一院一厅”环缺,全力推进市美术馆新建和非遗馆选址开工等场馆建设工作。以文艺赋美文化品牌建设为依托,推动搭建人文律动的城市景观集群,持续筛选一批精品化、品牌化文艺赋美演出点位,联动全市文艺资源打造赋美演出矩阵,不断丰富演出表演形式,组织开展富有时代气息、展现瓯越风貌的文艺赋美演出活动,以独具温州气质的品牌效应集聚人气、赋美城市、点靓乡村,培育打造出一批具有瓯越鲜明特色和人文底蕴的文旅融合新场景,使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共富缩影和赋能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有力引擎。

二是聚力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构建文化和旅游重大载体双轮驱动机制。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充分发挥亚运会长尾效应,挖潜赛事经济、平台经济资源流量,持续扩大亚运举办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优化提升文旅服务品质满意度,全力推进“流量”向“留量”转化向“含金量”迈进。深化文旅消费品牌创建,发挥“瓯江夜游”“塘河夜画”“青灯市集”等头部文旅IP“灯塔效应”,结合温州在地文化、山水资源和市场需求举办“我爱夜温州”夜间文旅消费季、“工业旅游嘉年华”、“920就爱你温州自驾游”等重大文旅活动,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节庆”,力争创成2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形成头部平台营销合作合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县联动、媒体植入、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营销联动机制,依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线下宣传与线上推广相促进的多维推进运作模式,不断加大与携程、同程、百度、抖音等OTA平台合作力度,着力全方位、立体式提高温州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传播力。利用重大节庆节事节点,坚持全市宣传一盘棋,强化市县联动实现精准施策营销,持续巩固省内游、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等传统客源市场,积极发展上海、江苏、福建等中程客源市场,以金丽温衢旅游联合体牵头城市、浙东南旅游联合体为契机,大力开拓和培育北京、广州等远程客源市场。同步做好日韩旅游情报宣传,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澳门国际旅展、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国际性文旅展会,进一步开拓和培育后疫情时代境外旅游客源增长点。

三是聚力改造提升文化标识体系,推动打造具有名气人气商气的戏曲朝圣地。发挥文化基因解码成果和文化标识任务书作用,持续推动瓯文化系列专题研究,实现“瓯窑、瓯菜、瓯塑、瓯绣、瓯剧”等“瓯系列”文化资源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谋划打造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瓯越印记的文化标识集群。深化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成果,勾勒出“千年商港”与“南戏故里”之间文脉相通、烟火相融的丰富场景,点、线、面联动布局形成一组独具瓯越气质的戏曲文化IP,推动建设中国戏曲文化园,争取举办国家级戏曲文化节;围绕重大题材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创排越剧《张阁老》、瓯剧《琵琶记》等经典剧目,打磨提升瓯剧《朔门潮》、越剧《霞光》等重点剧目,申报永昆《监察御史徐定超》参演中国昆剧艺术节;持续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文艺精品和演出活动,持续为旅游演艺等文旅融合场景提供优质内容供给。

(四)聚焦重大平台,赋能城市品牌催生虹吸效应

一是借机借力借势积极做好朔门古港海丝申遗基础性工作。以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契机,继续推进古港遗址考古发掘、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推进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以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抓手,谋划打造海丝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千年商港”最具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物和最富鲜明特色的温州文化地标。依托“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平台,充分发挥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海丝之光”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暨温州古港瓷器研究成果发布会重大交流合作成果,有力提升城市载体能级。

二是持续深化“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立足“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交流大平台,广泛参与中日韩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之间友好合作与交流推广活动,讲好温州故事,传播好温州声音,提升温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拓展与东亚文化之都、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的文化交流半径,争取在温举办文旅部和文旅厅高能级重要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打响“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品牌。

三是构建“非遗之都”对外交流话语体系,推出“让世界看见温州非遗”主题系列活动。2024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加入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和人类非遗项目昆曲与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履约报告之际,以督导提交永嘉昆曲、乐清细纹刻纸等2项人类非遗履约报告为载体,进一步搭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间桥梁纽带,推出端午龙舟文化主题的侨团互动活动,以巴黎首演为节点掀开“戏从温州来”的“海外篇”以及举办乐清细纹刻纸和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为代表的非遗展示等,全面提升我市人类非遗项目保护水平,向世界兑现庄严承诺;同时全力支持急需保护名录项目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转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工作,力争实现转型升级。

(五)聚焦重大政策,开拓激发活力创新发展路径

一是激发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保持非遗发展领先地位。以争取《温州市永嘉昆曲传承保护条例》通过市人大立法颁布实施为牵引,以开展第十二批温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选为抓手,贯彻落实《温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和《温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水平。通过强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育工作,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继续打响“瓯越非遗百家坊”品牌,完成三年一百家建设计划,推动落实创建家门口的“非遗小场馆”理念,推进一批非遗主题公园建设,全面深化非遗在景区、在街区、在园区、在校区、在侨区载体融合建设。挖掘整合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节日、二十四节气等非遗特色资源,积极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年味非遗、非遗市集等活动,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供大量展示展演展销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发挥非遗天然的强体验属性优势,遴选具有旅游基础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积极在全市3A级以上景区内融入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非遗民宿、非遗技艺、民俗演出等元素,植入非遗体验基地、瓯越非遗百家坊等非遗阵地,提供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旅游服务内容,推动“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是制定文旅产业激励政策,发挥假日经济、夜间经济规模集聚效应。根据国务院《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增强文旅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释放消费潜力。计划培育评选10家左右市级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文旅消费示范点(店),打造一批文旅消费特色街区、商圈、园区和集聚区,做好借势引流文章,充分挖潜节庆、展会和赛事经济,促进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推出夜游、夜食、夜秀、夜市、夜动、夜读等全谱系夜间文旅活动,系统性打造温州夜间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借机推进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评选工作。同步调整优化旅行社招徕奖励奖补政策,以旅游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引导鼓励传统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参与社会活动意识,切实维护好我市旅游门户形象。

三是系统谋划深入推进“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进一步制定并出台我市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相关文件,加强对全市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培训指导,提高温州民办博物馆之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我市民办馆办馆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民办博物馆之城体系,2024年力争建成20家乡村博物馆,新增1-2家备案民办博物馆,优化2-3个民办博物馆集群,在此基础上,谋划推出10条文物主题游径,打造“文物+旅游”融合新生态。

(六)聚焦重大改革,打造现代化发展强有力抓手

一是着力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温州路径。系统谋划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梳理核查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名录信息,进一步完善直属16处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全面夯实文物保护工作基础,加强文物保育活化利用。持续推进各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重点培育永嘉县“百家修百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优化结对帮扶路径,推动解决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基层保护管理力量薄弱等基层共性问题。谋划馆藏文物活化利用和IP打造,探索国有博物馆场馆文创发展路径机制,推动文物“活起来”。

二是以时尚休闲小剧场建设为载体,掀起“为剧游温州,来温州看戏”的文旅新风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全市范围实施打造一批以小剧场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传播载体和文旅消费空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发挥文旅项目带动作用,落实“规划引领、特色鲜明、主客共享、机制创新、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按照小步快走、分批推进的实施步骤,建立规范化、常态化、市场化的剧场运营模式,首批拟由国有文艺院团与重点景区、街区合作建设2到3个“示范性小剧场”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涵盖多层次、多元化内容的文旅演艺供给体系,丰富“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

三是迭代数字技术手段,为文旅发展再添动能。持续以创新思维抓好文旅数字赋能,顺应旅游市场大众化、数字化、网络化、优质化发展趋势,加大对Z世代等新人群引发旅游结构性变化重视程度,充分释放数字化改革的放大、倍增和叠加效应,创造更多旅游科技创新成果,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支撑。从治理端的“文旅大脑”和服务端的“E游温州”两端发力,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的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快5G技术应用,推动元宇宙技术在我市文旅行业落地。基于“E游温州”小程序开发RAR秀(“R真实场景+AR技术”),融合性演绎文旅现实实景和虚拟影像,助推城市文旅形象传播。探索“旅游+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指导泰顺、文成、苍南等条件成熟的文旅大数据中心和旅游营销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市文旅票务协同系统,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数字化、标准化建设。

来源: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年-2024年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