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浙江体育印迹:江南春来好风光(2)
根据浙江省现代化建设进程,力争到2015年体育整体水平居国内前列,2020年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
记者印象:
记者平萍发自杭州的报道 在与浙江省体育局领导的座谈交流中,听到的最频繁的字词之一,就是“体育现代化”。这是浙江所描绘的一幅体育愿景蓝图。
什么是体育现代化?浙江省体育局局长李云林有如下精辟阐述:“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现代化的明显特征,就是国民体育意识明显提高,国民体质状况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重大比赛的成绩突出,体育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率比重更大,体育文化实力更强,体育社会化与信息化程度更高。”
浙江提出体育现代化建设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更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体育现代化,浙江举全省之力奋斗着——
体育均衡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小康体育工程”,目前已经建成近两万个省级“体育小康村”。这个重大战略转移,让浙江的农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共享改革开放的体育成果。体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出,农民的体育享受已经不拘囿于阵地建设,更要体现在文体团队的组建、更多机会参与体育表演和健身竞赛等。
全民运动的均衡化发展,步子也迈在了全国前列。从2003年开始,江、浙、沪两省一市,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共建“长三角”全民健身联动机制,三地轮流做东,进行全民健身的互动、交流,实现了体育文化的大展示、大融合。2006年后,按照山、川、湖、海,浙江把全省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按照自然环境、地域传统,进行全民健身的片区展示与交流,群众喜闻乐见、大俗大雅的民间体育登上了这个舞台。
体育现代化对体育参与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是大文化,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培养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风气;体育还是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杭州市下城区从2003年开始,花了8年时间在全区71个社区实现社区体育俱乐部全覆盖,有专人管理、专门阵地、专项经费,每年每个俱乐部组织6次以上活动、竞赛,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和谐、融洽,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更亲密。
体育还是一种凝聚力与生产力。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表现得尤为突出。浙江拥有60万家民营企业,外来人口接近2000万。民营企业、流动人口的管理都是社会管理与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体育在这两个领域的管理中,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11月,金融危机袭来之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适时发起、组织集团公司运动会,并身体力行参与,以这样的形式凝聚人心、提振信心,从容应对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金牌文化
多元文化实现深度融合
“我们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不应该只是‘生产金牌的机器’,而希望是一个多元文化深度融合、文武并举、才华出众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浙江省体育局局长李云林
数字解读:
自1984年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以来,浙江是全国届届奥运有金牌的2个省份之一,共有8名选手拿到10枚奥运金牌;2006年-2010年,浙江籍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48个、亚洲冠军86个、全国冠军402个。浙江也是竞技体育“院校化”的实践者、探索者、先行者之一。
记者印象:
实习记者孙肖娜发自萧山的报道 4月22日,我们应邀参观了位于杭州近郊的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本部。这是浙江竞技体育的“大本营”,曾经诞生了占旭刚、孟关良、周苏红(微博) 、朱启南等多位奥运会冠军以及众多世界冠军。(责任编辑:谢东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