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用品需尽快走向“中国创造”
参展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展位5000个左右,参展企业1000家左右——面对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简称体博会)从2004年至今几乎没有明显变化的参展规模,面对外界对于已经走过18年历程的体博会似乎陷入了一个增长瓶颈的质疑,马继龙显然并不担心:“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不能简单用体博会的规模大小来衡量。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体育产业正通过体博会的牵引作用逐步做大做强。”
今天,距离5月13日在成都开幕的2011年体博会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就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注:以下记者简称记;马继龙简称马)。
尚待拓展的“朝阳产业”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2000亿元,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所创造的收益占到了其中的80%。2000年以后,中国体育产业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发展,远远高于整体经济增长水平。
记:中国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占到体育产业增加值的7成以上,业内人士坚信“未来,体育产业将是中国最好的产业之一”,您如何看待?
马:作为占据体育产业产值80%的体育用品业,其发展前景是不言而喻的。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既是中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持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更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记: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
马: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值达到了2000亿元的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0.5%,但这个数字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如北美、西欧和日本的体育产业皆位居相应各国的十大产业之列。美国的体育产业已是国民经济的第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以上。我国的体育产业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打造“永不落幕”的体博会
作为目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博会的发展引人关注。
记:今年的体博会为什么会放在成都举行?
马: 2011体博会“移师”成都,是出于品牌建设长期规划的考虑。通过前一阶段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举办,体博会的影响力急需扩展到国内二、三线城市,“辐射”体育用品行业里更多的企业。
目前,中国体博会仍处在快速发展期。我们将在坚持规模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展会管理水平,满足企业品牌推广与产品销售等多元化的需求。
此外,我们除了每年举办冬夏两次综合性的体博会外,还准备举办若干个突出项目发展的专业展会。这样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展会,持续不断,力争将来能把中国体博会办成“永不落幕”的展会。
中国体育产业亟待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中国体育产业中的民族品牌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马:最主要的差距体现在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的不足。此外,国产品牌在营销手段、品牌文化建设和品牌策划等方面,也和国际知名品牌存在明显差距。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用品业取得了明显发展,很多一线国产品牌资金雄厚,在国内市场和部分国际市场都对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了冲击。但要想取得新的发展,国产品牌必须要在提升科技含量,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只有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体育产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记者 李元浩)
(责任编辑:谢东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