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字上出观点 在“事”字里讲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新民晚报复刊初期,体育新闻报道就被誉为其四大拳头产品(其他三个是副刊“夜光杯”、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之一。当时,在每天6个版面中,体育新闻就占一个。老报人对这占整份报纸六分之一的体育报道,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详,人详我精”的版面编辑思路和采访策略。当然,这也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那时沪上的日报几乎没有固定的体育新闻版面,有的甚至连体育新闻专栏都没有。应该说,这一编辑思路和采访策略为体育新闻报道赢得了好评,取得了成功。特别是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新民晚报有幸成为国内第一家特派记者赴美采访奥运会的地方媒体,这也充分体现出其在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然而,时过境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民晚报体育报道当初的这一编辑思路和采访策略,不仅在平面媒体的竞争下已无优势可言,而且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因为眼下根本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详,人详我精”。如何另辟途径,寻找出路,明确方向,也是这几年新民晚报体育新闻报道苦苦追求和时时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重大赛事报道(如世界杯球赛、北京奥运会、亚运会等)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
“信息是银,解读是金”
在进入信息解读时代的今天,“信息是银,解读是金”已成为一个通行的原则,一份报纸,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就等于没有思想和生命,也就会失去读者。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甚至有点残酷的体育赛事报道中,如何能从“赛”字上出观点,在“事”字上讲故事,就尤为重要。为啥有的记者能够“抓住一个现象,写出一爿天地”,而有的记者只能在表象上,机械地重复着淡而无味的赛事?这里的关键就是与观点有关,与见解相联。
这几年,新民晚报的体育新闻版面力求在广大读者中,由“悦读版面”成为“必读版面”,其“看家法宝”就是注重揭示体育比赛报道中的鲜明观点,并通过自己鲜明和正确的观点,来提高版面的声誉及其“不可替代性”。
在“赛”字上出观点,就是要紧扣比赛,亮出自己的鲜明意见,帮助读者欣赏比赛和理解比赛。2008年《新奥运》特刊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亮出的“8新”——新景象、新台阶、新理念、新项目、新人类、新角色、新天地,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后推出的“8新”——新启示、新观念、新突破、新偶像、新风采、新科技、新格局、新思路,就是较为典型的在“赛”字上出观点的一例。尽管这些“观点”仅代表本报的一家之言,但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观点”和“见解”,再加上自己的阅读、观察和思考,加深了对北京奥运会的了解。
又如,国家足球队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先后集训多达30次,每一次集训的时间、地点、选手都是各家媒体非常关注的内容,其中人数的多少、阵容的变化、训练的重点更是众多记者采访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晚报的体育版面,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于其他媒体,若再重复报道这些内容,想必读者也会乏味,甚至厌烦。如果记者能够通过国足每一期集训的变化,读出每一期集训的不同特点,让读者从报道中、报纸上了解很多东西,知晓其中道理,那么,即便在时间上不占优势,读者仍然会感到有所收获。
事实上,随着中国足坛“扫赌打黑”的逐渐深入,相关人员和事件一一曝光,仅从国足先后多达30多次的集训中就暗藏着很多“猫腻”,其中就包括当时中国足球管理中心主任谢亚龙,以国足为诱饵,收取高额费用,占为己有,而水平一般的球员则以进入国足为筹码,提高身价的种种黑幕。对于这些中国足坛的丑陋现象,如我们的记者当时就能进行舆论监督,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能写出类似揭露“三聚氰胺”奶粉那样的报道,那么记者和媒体的声誉和影响力将会有不可估量的提升。这当然是后话了。而事实上,众多的媒体、众多的足球名记,面对这样的奇怪现象,责问之声、质疑之音,少之又少,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体育新闻报道的一大缺失、一大遗憾。(责任编辑:融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