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世遗 >

“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引领“非遗”热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高剑秋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17 11:23 
核心提示: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后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这样的背景和“依法保护,重在传承”的主题下,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格外热闹。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后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这样的背景和“依法保护,重在传承”的主题下,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格外热闹。

师徒同台:现场展演引人眼球

6月10日上午,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

在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一层展厅中,“非遗”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首先登台的皮影戏·华阴老调表演,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这支由江苏省华阴市赶来的老腔艺术演出团,声腔刚直高亢、表演粗犷豪放,呐喊声响彻整个展厅。随后登场的山东琴书、苏州评弹、彝族烟盒舞等节目,也都由传承人与徒弟同台表演,体现了“非遗”根植于生活、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特点。

展厅四周是传承人现场展示部分。来自25个省区市的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携徒进京,展示手工操作性较强的项目30项,能够让观众近距离欣赏绝妙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藏族唐卡”传承人罗布斯达在现场画唐卡的间隙,告诉记者:“我家五代都从事藏族传统唐卡绘画艺术,从小我就跟着家里人学绘画。唐卡大部分都是描述有关经书的内容,所以我也要背熟经书,有时夜里醒了睡不着,就爬起来背经书。现在,我办了一个绘画班,免费招收来自西藏各地的学生,还免费提供住宿,就是想让他们安心学习,把画唐卡的技艺传下去。”

罗布斯达现在正参与布达拉宫坛城殿的壁画修复工作,当年背诵的经书和下苦功练就的绘画技法全都用上了。他说:“我做梦也没想到,还能赶上布达拉宫维修,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

活灵活现的《上山虎》、巧夺天工的《嫦娥奔月》,一件件风格独特的彩塑作品,令参观者流连忘返。这些作品出自一位鹤发童颜、神采奕奕的八旬老人——杨氏家族泥塑第四代传人杨栖鹤之手。旁边的第六代传人杨贤龙说:“宁夏德隆的杨氏泥塑在清代道光年间就已经形成。这些年我们整理家藏的技艺要诀,参加了西北各地的文物修复工程,最远还到了新疆天池的铁瓦寺。”看着一旁专心致志做老寿星造型泥塑的爷爷,杨贤龙说:“爷爷现在基本上为家里人作指导,很少亲自制作了。参加这次活动,爷爷亲自动手,就是想把最精彩的泥塑艺术制作过程展示给大家。”

记者还看到, 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人宋水仙用一针一线展示着贵州水族妇女世代流传的特殊刺绣技艺,她刺绣的作品造型抽象、色彩艳丽,十分耐看。这些马尾绣用手摸上去有一定的厚度,充满浅浮雕感。宋水仙告诉记者,自己在去年成立了一个“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就建在自家木楼上。现在她已经收藏了近3000件马尾绣作品。

摄影大展:光影记录的文化信息

“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保存至今的丰富“非遗”表现形式加以记录、整理和存档,并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手段传递其文化信息,使之作为人类文化记忆代代相传。

在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二层展厅举办的“非遗”摄影大展,是第一次以表现中国“非遗”为主题的全国性摄影大展。这里所展示的,是评委们从2万余幅投稿作品中认真评选出来的21幅(组)获奖作品和200幅优秀作品。

载歌载舞的《白族绕三灵》,表现民族文化瑰宝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记录马背上叼羊游戏的《塔吉克族婚俗》,展现毛南族祭祀仪式的《毛南族肥套》……众多真实记录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获奖作品,反映了国家对少数民族“非遗”的精心呵护。

金奖作品《黄河上的羊皮筏子》,通过一组照片记录了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同时,照片中的“筏客子”驾驶着羊皮筏子驶过一个个激流险滩,使人感受到黄河上这一古老水运工具的神奇魅力。

拍摄于西藏丁青县桑多乡烔休村的丁青热巴舞照片,有4个老人在表演。冬洛热巴家族的这4位老人是目前炯休村仅存的、被人们称为“舞神”的老艺人。这组获得银奖的摄影作品以《西藏民间舞神》命名。照片中,老人们一边击鼓、一边跳着粗犷豪放的舞蹈,乞求着吉祥平安与来年的丰收。

一幅幅摄影作品,融纪实性、艺术性于一体,跨时空地将瞬间的记录传递到观众眼中,引起人们视觉的震撼,增进了公众对“非遗”价值和生存状态的认识。据了解,这些摄影作品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数据管理中心录入中国“非遗”数据库,成为支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群和公共服务工作平台的重要数据资源。

作品拍卖:“非遗”价值的另类体现

6月12日下午,北京荣宝斋大厦多功能厅座无虚席。由北京市文化局和荣宝斋联合主办的首届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拍卖活动暨传统技艺展”在这里举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包括“燕京八绝”在内的国家级和市级48项“非遗”项目、70位传承人的86件作品进行了拍卖,成交总额达531万元,成交率达76%。据了解,这样大规模的“非遗”作品专场拍卖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

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吴中凤创作的“北京蒙镶——银鎏金百宝佛塔”以132万元拔得头筹。“蒙镶”是一种古老的蒙古族錾雕工艺。它主要以银为原料,造型敦厚豪放,纹样以吉祥图案为主,錾雕花纹密布全器,并大量镶嵌珊瑚、松石,与中原金工制品有明显区别。身为传承人的吴中凤女士是清代造办处錾雕工艺第四代传人,她15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技艺,曾经带领10多个人用成吨的黄金打造过一个纯金九龙壁,这一做就是3年。

王鹏曾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制作古琴,作为这项技艺传承人的他,选取了自己的“伏羲式—仿宋虞廷清韵复古殿”古琴参加此次拍卖。为了制作这张琴,王鹏选用明代老杉木面板、梓木底板制作,历时两年制成。古琴最终以88万元被一名老先生竞得,博得现场的阵阵掌声。

雕漆《八仙过海圆盘》、花丝镶嵌《银嵌百宝盛世永年如意》、“葡萄常”料器“吉祥如意”等作品,也都掀起了拍卖活动的一阵阵高潮。连拍卖师都激动地向大家鞠躬说:“感谢您对‘非遗’传承保护所作的贡献。”

据了解,此前的6月9日至11日,86件拍品在荣宝斋进行了预展,金漆镶嵌制作、北京玉雕、北京灯彩等极具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都进行了绝活展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活动是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积极探索,是提升“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市场影响力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