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专利大战的背后
最近通信圈内的专利大战打得热火朝天。华为与摩托罗拉刚刚和解,中兴与爱立信又陷入了拉锯战,老对手诺基亚和苹果的角力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近日又爆出最新的专利纠纷——苹果状告三星,华为在欧洲起诉中兴。
诉讼似乎成为了通信行业的常态,仅2010年发生在通信行业的专利诉讼就有数百起。为何大家如此热衷于专利官司?要知道这是一场费时费力,并且对双方都有影响的损耗战。但专利官司已经成为通信厂商立足市场的某种武器,然而这种武器只是孔雀开屏,而不是毒蛇的毒牙。最多做到威慑对手,却很难一招制胜。
通信行业的专利体系复杂至极。如果某个厂商乐意,随时都可以起诉竞争对手,他们从不缺乏专利侵权的素材。之所以还能够相安无事,是由于每个厂商都对目前自己的领地和既得利益相对满意,何必招惹他人、拖沓自己的步伐。而发起专利诉讼,则是由于竞争对手“踩过界”的行为伤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乎诉讼之,这样做至少可以拖慢对方进攻的步伐。
当年思科起诉华为,历经一年半,最后以和解告终。但是,在提起诉讼时,思科的态度是“要告到华为倾家荡产”,何其强硬、何其坚决。谁都清楚,法庭上的争斗最终仍要回到市场竞争层面,而一家公司的崛起或衰落也并不完全依靠专利。如果依靠专利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那么拥有大把专利的北电就不会轰然倒塌。
发起诉讼往往是危机感的体现。追溯到思科状告华为的2003年,彼时华为已是国内最大的电信设备厂商,产品价格比思科这样的传统产业巨头低20%甚至50%。如此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同样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进军国际市场已经成为华为新的战略重点。2002年12月由华为自主开发的光网络产品OptiX Metro 6020通过测试,可以在美国市场出售,意味着华为将扩张之火烧到了思科的主场。
随后上演了专利拉锯战,其结果是以和解告终,不久之后思科总裁钱伯斯亲自上门拜访了华为的任正非,两人握手言欢。实际上,思科自己也深知通过专利诉讼让华为“倾家荡产”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最好的结果无非是让华为暂时绕开美国市场。
而尽管事后华为真的放慢在美国扩张的脚步,暂时进军欧洲市场。但是对于华为而言,这绝不是一场完败的官司——在这场诉讼中不仅赚取了知名度,公开展示和证明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征战国际市场中如何应对专利纠纷的宝贵经验。
更重要的是,商业竞争永远不在法庭上分胜负,思科并没有挡住华为扩张的脚步。与思科缠斗的同时,华为的国际化成绩表开始变得喜人:GSM、CDMA产品成功打入40多个国家,到2003年底已经为120多个运营商提供了产品和解决方案,2004年上半年海外销售收入达到8.9亿美元。
新势力的崛起势必会让原有的霸主心有不快,而电信行业纷繁庞杂的专利体系则成为最合适的威慑武器。此次中兴与爱立信的专利拉锯战多少有着当年华为与思科的影子。
先是爱立信向英国、意大利、德国法院提起一项诉讼,指控中兴通讯侵犯了爱立信涉及2G和3G的一部分专利,包括中兴的5款GSM手机。中兴则立刻在中国提起反诉,状告爱立信(中国)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侵犯了中兴的专利权,具体涉及核心网络、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以及4G手机技术等方面的专利。
据中兴财报显示,2010年中兴在欧洲市场的增长超过50%,远远高于其在国内的增长;而爱立信所发起的诉讼地——英国、意大利、德国正是中兴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是来自瑞典的爱立信的主场。根据欧美大部分国家的法律规定,一旦涉及企业专利诉讼立案,被诉方在诉讼期间不得出售相关产品,这直接影响了中兴在欧洲拓展的步伐。
与当年初涉美国市场的华为不同,中兴此次受到威胁的是增长最快、占整体收入超过20%的欧美市场(5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中兴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市场,也不会像当年华为那样暂时绕道,必须正面应对。于是,在中国市场反诉爱立信的举动也在意料之中。(责任编辑:谢东樱)